前段时间,武志红读书会的公众号推出了 一个心理学的课程,叫做《双面镜计划,心理咨询观摩学习 》,报名费是60块钱。
我看了课程介绍,有李松蔚、刘丹 、曾齐峰等几个非常优秀的心理督导老师视频给观众呈现案例 。
案例的来访者由有咨询师扮演,其余的都是真实的场景。我有些好奇, 因为我从来没有做过心理咨询。我一直在想 ,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和来访者一起工作的? 心理咨询师有很多的流派 ,他们是怎样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用到咨询当中,如何去帮助到迷茫中的来访者 ?
这个课程非常的方便还可以回听 ,看见价格也不贵于是我就报了名。
第一堂课呈现的案例是一个34岁的女孩子在一个国企的总部工作,她是抑郁症患者。
她的情况一方面是只能一次又一次相亲就是不能谈恋爱 。第二个就是她看见女领导就害怕,心里面就会想到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居高临下的对她。
她对咨询师党祺老师说,从小母亲不喜欢她。比如,她打碎了一个碗,会被母亲骂好久,而母亲自己打坏了碗还会笑嘻嘻的说,岁岁平安,岁岁平安 。还有她小时候被摔伤磕碰的时候,母亲会骂她一直骂 。
但是她的弟弟摔伤了,母亲会掉眼泪会很心疼,她母亲对自己的小姨都很心疼,唯独对自己不好 。
第二节课就是刘丹老师和李松蔚老师还有党旗老师,他们三个人就这个案例的来访者进行评估分析。
刘丹老师用到一个家庭格盘,也就是把来访者的问题和资源用棋子摆放在桌子上 。第二个方法,就是生命线,让党旗老师变成来访者,用三个棋子摆在不同的地方。一个是来访者的过去, 一个是现在,一个是将来 。
这节督导课一共是两个小时的视频,第一次听咨询师是如何工作的 ,所以我很好奇听得非常专注。
督导指导咨询师如何去评估判断去解析来访者从小到大的一个状态。特别是目前的状态如果不适合咨询就需要请精神科医生介入。
因为这个来访者一直觉得妈妈不爱她,一直对妈妈有怨恨 ,她又是家中的大女儿,当年她的母亲一直帮助她的小姨 ,现在这个来访者也是在帮助她自己的弟弟读大学,所以其实这个来访者活成了妈妈的样子。
我理解为这种状态就叫女儿复制了母亲的性格,女儿一直讨厌母亲,其实她现在活成了母亲当年的样子。
来访者为什么一直抑郁?是因为她和母亲一直纠缠她不想自己长大,因为长大过后要结婚,要当别人的母亲要成为别人的妻子 ,因为她看见自己的母亲其实是挺辛苦的,所以他害怕走进婚姻 。
因为她一旦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她可能就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原生家庭,照顾妈妈和弟弟 ,所以他的内心是对原生家庭有太多的责任感 ,因此这两边的压力以及和母亲一直的纠缠,不断消耗她的能量。
咨询师解读的这些情况其实来访者自己是不知道的 ,她为了母亲去相亲,其实她就是仍然想保留自己作为女儿的角色 ,她觉得只要自己没有结婚就还是家中的孩子 。她一直渴望母亲再真正的爱她一次。
督导用了一个词语叫童子功,意思就是说他们不断的发现来访者身上有很多的能量,比如来访者看见妈妈对她凶的时候,他扭头就跑 ,督导把这种能力叫做童子功 。
比如他工作的时候很讨厌某个领导,也会扭头就跑, 所以说这是他身上的优点 。督导告诉咨询师说,我们要不断的去发现来访者身上的资源,每个来访者都是有资源的。哪怕来访者呈现出来的是问题,其实问题也是一种资源 ,只是来访者不知道自己身上存在有这么多的资源而已。
所以督导老师说 ,我们咨询师没有能力去 解决来访者身上的症状,就连药物都不可以一下子解决。那我们咨询师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帮助来访者找到她自己身上的资源 ,我们去帮助她发现 ,我们告诉她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交给时间 ,还有一部分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来访者自己就要学会接纳这部分残留的问题。
所以每个来访者身上的症状也好,问题也好,其实最后都是通过这三个途径来得到解决的 。
我们咨询师要告诉来访者,我们的痛苦其实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 我们把这部分痛苦就当做一个朋友,它有时会来有时又会走 。所以在我们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前去想象,当痛苦再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所以当痛苦真正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恐惧它。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生命线,每个人他过去发生的事情, 现在的状态,未来又会怎么样 ,练习这个生命线需要我们给来访者布置作业 。
让她每天回去花五分钟的时间找一个妈妈年轻时的照片 ,对着她妈妈讲这句些话,“我不想成为你。 ”“我哪怕成为了你最后还是要成为我自己 。”
这个案例让我想到他们说来访者其实有吸引人的能力,就是平常我们说的这个人希望被人关注 ,想成为人的焦点,这个意思就是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别人的评价 。
所以今天这个案例,让我学习到的东西是,我想到我和我母亲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也认为母亲不爱我,忽视我,对我严苛,对我指责 对我谩骂。通过今天这个案例督导咨询师的分析,其实我也知道了,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的执着的性格 ,不断的去放大母亲的不好的部分 ,然后一直活在自我感受里面 。
现在我会这样去理解,一个孩子在一个家庭长大,他感受不到爱 ,我觉得应该是父母 50%的责任,孩子自己50%的责任 。这样算可能比较公平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
我理解为这个孩子可能他的先天的基因,就遗传了父母的一些敏感和执着等等,然后他在婴儿期,一岁,两岁 ,慢慢长大的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妈妈不爱他这个事实。
他确实感受得到,但是事情的真相应该是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不懂得怎么才是孩子想要的爱,需要的爱,恰当的爱 ,所以孩子就只能感受到了50% 。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孩子的性格他不是敏感和执着的,他仍然能感受到母亲不怎么爱他, 但是他最后不至于会生病 。那换过来,如果这个孩子天生就有敏感,有执着,那么母亲恰恰比较耐心,比较温柔,比较懂怎么恰当爱孩子,那么他长大后可能也不会生病。
曾经我也认为母亲不爱我,很自私, 所以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再一次的看见了我和母亲几十年的纠缠。现在我才能比较公正的,客观的来评价这段关系。
也就是我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明白了,理解了,那么我会觉得我可能确实是自己的问题暂主要,而母亲只是因为无知才伤害了我,她不是有意的 。
最近两年我通过学习《道德经》,学习传统文化,我会觉得母亲不管她对或者错,我都只能原谅她,都要放下这些恩怨 。而今天通过这个案例的呈现,让我真正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到曾经的自己和母亲的这段关系 。
所以在原来原谅他们的基础上,我觉得应该是又上升了一个层面, 那就是更多的是看见自己的问题。而自己在当年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是不知道,不明白的。哪怕时间已经过了几十年,因为没有学习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仍然会执迷不悟。
所以我再次觉得心理学、传统文化这些东西,他就是在帮助我们分析解读人性。让自己最终和这个世界和解 。懂了这些知识,你就会更多的理解他人 ,然后最终会懂得自己怎么样与他人相处, 怎么样爱别人才是正确的爱 。
最终看见自己的问题, 更好的理解曾经发生的一切 ,然后简单轻松的走好以后的路。 这就是今天这堂课程给到我的收获。
齐帆齐2021年度读书写作营打卡
第67篇: 2821字。
累积字数: 13075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