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讲了一个案例:
有个人卖的鱼肉叫卡奈森鱼肉,而另一家知名公司也叫卡奈森(类似百度和百度烤鱼的关系)。卡奈森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想收购这个鱼肉品牌。但那个卖鱼肉的人坐地起价,双方在价格上一直没有协商好。
最后,卡奈森公司的人无奈地跟那个卖鱼肉的人说:“我们打算派我们的质量检查员到你的鱼肉厂,以确保你生产的鱼肉都是合格的,费用我们来出。”
那个人很高兴,就同意了。他的鱼肉厂得到了卡奈森公司免费提供的质量管理服务。
查理芒格反思这个案例得出:如果你给某人一个他能保护的商标或者品牌,相当于给他创造了巨大的激励机制。
这就让人想到,为什么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对优秀学生给予的“荣誉称号”的意义远远大于对他的物质奖励,学生对所获得的奖金没什么概念,但对自己的获得的头衔却非常在乎,这种对“个人品牌”或者说是“个人IP”的在保护,就会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如何用好这一“精神上的激励机制”去最大程度的激励学生进步,而不是用物质用钱去刺激。
开学初,我对全班同学下达完成“文明班级”称号的班级奋斗目标,并为此发表鼓动性演讲,那个月,班级量化积分遥遥领先,学生们都卯足了劲去争取这个名誉,一言一行都按照学校和班级的要求和规定去做,很少扣分,并且这种为了声誉而战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这个月。前不久,我为我班一直以来稳居第一的女生--马佩玲写了一篇关于她的公号文章,冠以“文科学霸”的称号,树立学习标兵,结果,在班时反响很大,很多学生表示愿以她为目标去激励自己学习,而当事者马佩玲更是一如既往,勤奋努力,有时候,对一个单科第一的学生说“头名状元”,他会开心好几天的。
我想,这就是知识迁移的魅力,对一个案例的反思,能让你联想到其他场景的解决方案。
另外,看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这么一个心理效应“规避损失效应”,即我们在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远远大于获得时的快感。如果把这个原理应用到我们班级管理中去,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以罚代管”的行为,学校扣了我班级一分,让我文明班奖励损失了多少,我就还原到学生身上多少,罚学生多少,将学校对班级的管理考核转嫁到学生身上,这种行为一是学校不允许的,二是它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感觉远远超过犯错行为本身,根本起不到任何教育规范的作用的,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怨忿。与其这样,不如改成:从学生所交的班费和学校文明班奖励费用中筹建一笔奖励基金,根据班级对学生的考核积分按一定的规则折算成“财富积分”发放奖励给学生!这样,他们有一种获得的快感,有一种竟争的快感,反而有效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我班自施行这个策略以来,学生在上课主动答问上、在笔记书写上、在作业完成上.......这些学习环节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课堂上,学生举手争先恐后,唯恐老师不点到他们,笔记书写上,即便最懒惰的学生,迫于小组的压力,也不得不做好自己的笔记,来应对不定时的抽查。
《一分钟经理人》中有一个 观点“人这所以会改变自己,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触及了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是因为我们没有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反馈。
根据这一原则,我每天对班级量化考核积分进行总结,对其中做得较好的学生予以及时的表扬称赞,比如我班的“董迪升”“张辉”"郭镇东“”闵梓鉴“等同学,“董迪升、张辉”一度厌学,我给他讲光影传媒总裁刘同先生,如何实现对自己人生的逆袭,对"郭镇东“”闵梓鉴“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抵触、消极心理予以正面引导,并对他们在学习中积极表现及时肯定,对他们的英语背诵及时肯定称赞,对他们进行认可,使他们得到一种正面反馈,让他们不断改变自己对学习的看法,获得一种长期的学习驱动力,这些学生进步很大,比如“董迪升”“张辉”在周考当中一度从班级后50名跃居到前30名,进步很大,这也是正面反馈的力量。
我想,这就是知识迁移的魅力,对一些案例的反思,能让你联想到其他场景的解决方案,让你有效地利用学习获得的知识,从而让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一个质的变化,让我们的教育生涯变得有意义一些,变得有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