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生认识论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应用的一些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既定事实内容的学习,学生学的没兴趣,老师教的不耐烦。是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还是教学设计有问题?今天参与大唐双语学校的语文教研,我对此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以说明文《观潮》为例,在我看到题目的第一眼,我会积极调取头脑中与潮水有关的记忆。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1.我如何纪录?多感官通道?时间顺序?空间顺序?2.如何向他人转述我的观潮经历?按何种顺序?3如何表达我的感受?仍然摆脱不了对既定事实的描述与刻画。
在王校提出“为什么钱塘江大潮最为著名?”后,我突然意识到用发生认识论来建构可能会更好。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同化和顺应。二者都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机能,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基于本课《观潮》的主题设定,若学生有观潮经验,认知过程更偏向于同化。若学生没有观潮经验,认知过程更偏向于顺应。
看过潮水的孩子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可以有课前3-5分钟的主题演讲、或者自由写作。唤醒儿童的已有经验,同时也在叙述中呈现了不同的描述顺序。在此基础上设置课堂对话:你认为他的描述顺序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哪种描述顺序更好?评价依据是什么?好,好在哪里?不好,如何修改?先小组讨论,再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让学生充分表达,思维流转起来。最后请描述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自然现象。
以上就是我参与语文教研的一些想法。有不成熟的地方,请多多指教。不同学科的教研不仅增加了我各学科的学科素养,更帮我贯通了学科间的联系。收获颇丰。期待接下来的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