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毅
笔名:昏睡十年
曾经,我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就是幸福”,这里的“过上好日子”往往指的是享受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如今,科技、经济高歌猛进,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愈来愈好,终于过上了我们曾经日思夜想的“好日子”,然而,我们许多人仍一脸愁容,“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烦躁、焦虑不时写在脸上,不满、抱怨、愤恨一点也不比以前少,似乎生活是那么的不如意,甚至糟糕,我们心心念念、辛辛苦苦追求的幸福似被藏在某个神秘的黑箱中始终不见其踪影,或者故意躲在某个角落看我们忙忙碌碌、寻寻觅觅却又寻她不着的笑话。是不是因为幸福心高气傲,嫌弃我们还不够富裕,所以才会对我们躲躲闪闪、避而远之?也许富若“老美”才会寻到并得到她的芳心?然而,著名学者弗雷在其《幸福与经济学——经济与制度对人类福祉的影响》中告诉人们一个意外的事实:“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美国的人均收入有着明显的增加,但在同一时期内,那些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的比例却有所下降。”因此,幸福并不心仪富豪,足够富足并不能保证寻到、得到幸福,物质财富与幸福并不直接相关,并非天生伴侣。
为什么寻幸福不见,得幸福不着?到底是怎么了? 是“幸福”太矫情?还 是我们“人”自己被何物迷糊住了眼、牵累住了心?我们苦苦思索:
原来是我们“人”自己的问题,人们错将幸福的外在条件这一手段且不是主要手段,当成了幸福本身这一目的,以为有了幸福的某一外在条件就会有幸福,这一错误就如同最高效的肥料一样,使得我们心中的贪欲若麦田里的野草般疯张,我们没能成为幸福的主人,反而沦为贪欲的奴隶,我们痴迷于对幸福条件的过度追求中,这导致了一种“新型的不幸”——由不当的幸福追求导致的不幸。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早就洞察了这一追求幸福的悖论:“我们为了增进幸福而产生的焦虑不安,反而把幸福转为了不幸。”
当然,对于每一个凡夫俗子而言,幸福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一个饥寒交迫的人称不上幸福,也不能自称幸福,“孔颜乐处”曲高和寡式的幸福是超越意义上的“德性幸福”,是圣贤们的幸福,对于吃瓜群众而言实在是“高处不胜寒”。但是,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保障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过一种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多彩生活,继续痴迷地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不一定能得到幸福。因为幸福从来都有外在客观条件和内在精神体验两个维度,外在幸福条件的好坏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对象,由比较得以定位,而比较始终有两个维度,两把尺子,一个是纵向的,与自己以前比,与前辈比,与古人比;一个是横向的,与他人比。
纵向的与自己以前比,与前辈比,与古人比,你会有“幸福满满”的内在精神体验。
横向的与物质条件比你差的比,你会知足常乐,内心安适,笑容满面,幸福满怀,夏普就曾说过:“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能做,那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真的,幸福其实很简单。每当我看到马路边辛苦劳作的清洁工人和烈日下汗流浃背的建筑工人,我就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对生活、对他人充满感恩,顿时觉得幸福原来如此简单,吃饱穿暖、无病无灾、家庭和谐、做自己心仪的事,交自己中意的友都是幸福,幸福如同自己的影子一样,一直伴我左右,只要我心中充满阳光。当然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仅指在物质条件、物质享受上,在人生意义的追求上理应当仁不让、见贤思齐、积极进取。
与物质条件比你好的人比,带着嫉妒恨,你就会心态失衡,不宁、不平、不甘、不满,一定要在物质财富、物质享受上与他们争个高低。你总认为幸福就躺在跑在你前面的富人们的怀里,已经能够望其项背了,只需再拼尽全力赶上他们,自己也会同他们一样拥“幸福”入怀,抱得“幸福”这个“美人”归,可等你赶上原先走在你前面的富人们时,你才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的怀里并无“幸福”,你也没能如愿抱得“美人”归,你就以为,幸福还在更前方,还得不知疲倦地追、追、追,越追背负的名利等身外之物越沉重,步履越蹒跚,内心越失望、困惑、不满、愤恨、烦躁、焦虑、痛苦,最终你成了富裕版的“祥林嫂”。因此,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并没有觉得更幸福,部分原因是我们老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比。
幸福其实很简单,吃饱穿暖、无病无灾、家庭和谐、做自己心仪的事,交自己中意的友都是幸福,不要盲目攀比,不要被他人的生活、目光绑架,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自寻烦恼、自讨苦吃的攀比会令你欲壑难填、心态失衡,若内心不安适,幸福就无处安家。因此在一个温饱家庭,从来不需要为面包和土豆而发愁,而在一个土豪家庭,金银珠宝却总是不够。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