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自卑,很多人会觉得不是一件好事,想要刻意隐藏。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情结,这种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反而是我们一种前进的动力。试想我们都觉得现在的自己特别好,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没有什么进步的余地,那我们怎么还会成长进步。如果人类都觉得现在特别好,那怎么还会出现大量的发明创造,科技进步。
所以自卑不是一件丢脸或是内疚的事情,因为我们有自卑感才会不断进步,想要超越。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超越的方法是什么?正确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超越自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是价值,错误的方法,那可能就走入歧途。
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说唯一正确的能够超越自卑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通过为这个社会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通过关爱他人,然后来实现自己价值的增长。让自己觉得,在这个社会上是很有价值的,有很多人会喜欢我,我为这个社会作出了贡献,从而降低内心的自卑感。这时候你才能够生活得幸福从容。
那这本书的一个前提,也就是自卑情结会在哪些方面体现?就是我们人类都绕不开的三大纽带。
第一是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环境所限,我们必须通过做些贡献,做些事情来在这个地球上生存,而不能不劳而获。
第二是我们都与他人关联,任何单独的一人都无法生存,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合作。
第三是两性问题,就是我们一生几乎都无法绕开爱和婚姻的问题,需要两性的合作。
这三类纽带带来我们人生中需要面对的三类问题:怎样在地球自然环境的限制下生存——职业,怎样与他人合作,怎样给自己定位——人际,怎样适应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发展延续——两性。也就是职业、人际、两性问题。
所以每个人面对的问题都是解决这三类问题,这三类问题解决的好,自卑感就会下降,如果解决的不好,自卑感就会成为限制人生发展的问题。
上一次大概说了生活的意义,不论每个人对生活的定义是什么;书中有一个界定就是真正的生活意义是可以分享的,也是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所以超越自卑,实现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能够正向处理人类面对的三大问题。
在面对人生问题时,有三类人是容易产生问题的:第一是身体有缺陷的人,如果没有给与正确的引导,可能因过分关注自己的缺陷而变得偏执;第二种是被溺爱的儿童,可能会因为过分的溺爱,被娇惯,导致他们认为自己说的话就是法条,别人必须听自己的,或是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任何事物无需努力就能得到,那生活被赋予这样的想法或这样的意义,便会在处理面对的问题时使用错误的方式;第三种是被忽视的儿童,因为被忽视从来不知道爱与合作是怎么回事,便会选择靠斗争或是争夺才能得来。
在成长中,因为家庭没有给与正确的引导,没有给与正确的示范;比如父母就不懂合作,表现的父亲强势,孩子会以为父亲才是权威,而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 如果父亲脾气火爆,试图控制其他家庭成员,男孩们就会从对男人的预期中得到一种错误的观念,女孩则更受其害。她在后来的生活中把男人描述为暴君,婚姻对他们而言似乎是一种征服和奴役。如果母亲只让孩子关注自己,便不能延伸出与别人合作的兴趣;如果母亲是家庭的主宰者,女儿就会变得咄咄逼人,男孩儿则会处于防御状态,变得小心翼翼,变得内向;那么再或者家庭不仅有一个孩子,老二的出生会造成父母对老大的冷落,而让他们愤恨;老二或许会因为晚出生觉得落后于老大,而不断超越,但也可能会因为被溺爱而不能独立。
被宠坏的孩子总会害怕某些东西,他们利用他们的恐惧来吸引注意,结果恐惧就成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们利用它来加强与母亲的联系。胆小的孩子必定是以前很受宠的孩子,他们想要的就是重获宠爱。早期一些悲痛的记忆或是不好的遭遇等等都可能造成影响;各种缺乏合作的问题让儿童从小没有形成正确应对问题的途径。没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没有形成向正面生活进发的勇气,于是产生自卑的心里,并且告诉自己:“在合作中取得成功没有自己的份儿!“他们逃避现实问题,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却一直沉浸在虚幻中。
自卑感表现的形式是成千上万的,也许可以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想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劣势,但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与他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处境。没有人能长久不变的忍受自卑感,他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紧张状态。只要一直保持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和满意的方法改善环境——来使我们摆脱自卑。但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认为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那么自卑感就会使他不堪重负,如果还要努力摆脱它,就会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来掩盖这个问题,他的目标仍然是战胜困难,可他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放弃了改变的希望,陷入自我欺骗之中。也就是不是追求真正的优越感,而是用一种自我欺骗的优越感来麻痹自己。
一个人觉得自己弱小,他会跑到具有优越感的环境里去,而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强、更有能力,只是让自己在自我眼中显得更强大。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上的问题不能应付自如,为了获得自信,他可能会在家里变成独裁的暴君;比如受了委屈的孩子发现眼泪是驾驭别人的最佳武器,就会变成爱哭的娃娃,而他们成年后,就很容易患上忧郁症;眼泪和抱怨是破坏合作,将他人变为奴仆的有效武器;他们已经已经默认了自己的软弱,却想掩人耳目,争取不切实际的目标。相反一个喜好夸口的孩子,初次见面就会表现出优越的情结,他们用夸夸其谈掩盖自己的自卑情结。就是一个人往往越吹嘘什么可能越缺乏什么。儿童的偷窃或是其他不良行为,大都处于报复,证明自己的强大,或是制造麻烦让他人关注,尤其是父母。
再比如严重一些的,一个人觉得自己自卑,因为小时候受过伤,所以什么也做不了,但不是做不了,而是因为自己有病,总是让自己得病来换取别人的关注。比如广场恐惧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问题甚至最严重的会彻底发疯。
再比如犯罪分子,他们内心都有深深的自卑感,因为没有办法合理地处置自卑的问题,他们觉得对这一切无能为力了,所以他们所能够想到的最简单的捷径就是用暴力。用暴力你就能够怕我,立刻就能够实现这种优越感。所以简单地追求那个优越的结果会带来暴力犯罪,会带来人际关系的恶劣,然后会带来对整个社会的伤害。
以上种种的问题形成了不正确的应对方式,自我欺骗的应对方式。如果存在一种错误追求优越的自卑情结,那首先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去改变,认真分析遇到的问题,认清问题所在,勇敢的承认,并去采取正向的解决方式,试着与他人合作,通过职业的贡献来感受自己的价值,逐步去改进。
那其实产生问题的根源大部分由于家庭的一些影响,早期的一些不良的记忆等。所以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首先父母要彼此平等,不论是挣钱养家的一方,还是在家照顾家庭的一方,都是平等的,都在不同方式的付出。父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爱着这个家庭,爱着所做的事,甘愿奉献的去做事,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合作。
孩子第一个与之建立联结的是母亲,所以母亲的角色很重要,如果过分夸大母亲的爱,会让孩子觉得她跟母亲的关系是占有,会给母亲找各种问题来体现这种占有。父亲的角色同样重要,母亲要将孩子的兴趣逐步扩展到父亲身上,否则孩子可能看不到父母的合作,而使他在社会情感的发展过程中遭到阻碍。比如家庭两个孩子,那么如果让老大参与到对老二的抚养当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老大的合作精神。能够让大孩子觉得我对他付出了,我对他有贡献,我对他有爱,小孩子也能够感受到来自姐姐来自哥哥的这种爱,学会合作。
认识自卑,培养合作,平等,彼此联结的关系,实现超越自卑,把自卑变成进步的动力。实现正向的生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