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眼睛不太舒服去看医生。
可是你还没说几句话,医生就说:“我知道了。”然后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给你说:“戴上吧,这副眼镜我戴了十几年了,很用用,你试试。”
你将信将疑带上之后,眼前一片模糊。
但医生很生气,说:“一定是你佩戴的方式不对,真是好心没好报。”
你听完这个故事,一定会觉得很滑稽,因为医生还没有诊断,就乱开处方。
而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也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乱下结论。
大部分人在聆听的时候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我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却忽视要先去理解别人。所以史蒂芬·柯维说,为了获得公众成功,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你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改变,或者说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知彼解己。
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那么花时间了解对方将有益于今后的坦诚相待。
巧言令色,鲜矣仁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首先是你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的关系,然后才是表达能力。
孔子也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外表上,就很难会有仁,这是内外轻重的分别。“仁”在此译作“真诚的心意”。因为巧言令色只注意到言和色,只是对外,忽略了内在的真诚。
有些人,天生自来熟,在社交场合,习惯说很多客套话,而心里却完全没有感觉,缺乏真诚的情感。而语言是用来交流和交心的,一个人是否是真诚的,是很容易就看得出来的。当你主动地与别人交心,他也会与你交心,当你只是言语上的熟络,对方也是如此。
如何养成知彼解己的习惯呢?
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
什么是自传式回应?就是不管别人说什么,一个话头接过来,都能谈自己半小时,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出建议。比如“我当年也经历过你同样的人生阶段,你应该这样做”。
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
第三,移情聆听。意思是,把心放到对方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你可以在听的时候,试着重复他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作为回应,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然后,你可以用你的语言,重复总结他的表达:我猜我听的是……你现在感觉是……我不确定我理解了没有,你是不是在说……等等,再然后,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最后,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他对问题的理解,他的情绪感受。
出家什么的,是世间最容易的事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1:积极主动
6个步骤制订一份个人使命宣言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以终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