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件美妙的事,多少人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不可自拔。且不说那幼稚园的小孩儿会时有时无的拿起小本本咿呀的念上两句,这是大人们从小培养他们阅读的效果;还有那些奋笔疾书的中学生,也立志要把书本啃的透彻。
读书让人聪明,读书使人明事,读书刺激人更加图强!到了大学,按理说有了十几年与书籍的亲密接触和关系培养,对待书籍的态度应该是更甚之前的如甘似怡啊,为何现在心思全然不在念书上,而是除了读书,干什么都好。莫非是之前的求知和现在的好学,它们的性质变得不一样了?
经历了三年的学前教育,九年的义务教育,三年,四年的自主求学道路,这一路的艰辛,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吧!愿与不愿,甘心与不甘心,都是自己的选择,结果都是自己创造的。求学之路漫漫,以后会一直进行下去,活到老学到老!不同的是,我们由学习教科书上的内容,变成学习可以由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的知识了。
倘若习惯了学习,习惯了读书,生活的一切可能都是顺理成章的,若感觉自己在学生时代被压抑的太苦了,想在环境轻松无人管制的大学,或工作岗位上好好放松一下,这种心态会害了你,会让你懈怠,产生不想读书学习的想法。如果不读书不学习,你就失去了进步的唯一可能,你会变成差生,会被辞退。
读书所带来的收益是显著的,也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体现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能实现气质上的转变,那需要读多少书,掌握多少哲理,进行多少心酸的跋涉!很多人都不敢尝试这个。我们从小读起,知道读书是阶段性的,小初高,都是一步步的爬上来的,用了十五年时间,当然还会有后续的学习。看,路途多长,走的也难,很多人就在中途放弃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走的多远取决于你的见识多高,你的见识多高取决于你读书的多少,读书的数量并不是依靠你读了多少本来计量的,而是看你吸收了多少书中的知识点,吸收的知识点则体现在你能否充分运用这些知识点。很多人不会读书,在学生时代如此,入了社会以后一样如此。
教科书是最容易读的了吧!有老师监督指导,有作业批改修正,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一定能够取得一个闪亮的分数。课外阅读书物也好读,有趣的故事看不完,有用的道理用不尽,再加上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坚持的阅读,一定能够成为一个胸中有墨的人。可是事实哪有说的这么好,教科书有人学不会,课外书有人看不透,我就是这样的人。
外来人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练习习题,考试伸手就来,身为局内人就知道这里面有多么的不容易了。听讲不一定理解知识点,理解了知识点不一定能够做习题,习题做好了不一定能考的好成绩,这里面有好多不可控的因素。如果说教科书尚有章法可循,那那些读物就显得有些凌乱了。一本书读下来,真的就是脑子过一遍,全没有留在心上,到头来,学到的东西约等于零,至于为什么不是零,一是我读过这个东西,上面留有我的痕迹,二,暂时还记得讲了什么,只是不能深思。
如此一来,有时候我真的是非常害怕读书!不读还有一丝余地认为我学不到是因为我不愿意读,就怕那种明明刻苦努力的学了读了,还是不会,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智商有问题。长期让自己的脑子处于空档期,慢慢的你就会丧失思考的能力,别人问你什么都是三不知,看到他们从容自得的高谈阔论,这种尴尬的情况我真的是触目惊心,当时只恨没有地洞可以钻进去,还恨为什么当初不多学点儿,真的有深深的自卑感和羞耻感。
然后我大量的看书读报,以为能从中汲取一些明智的观点,能补充空空如也的脑壳,能让我以后的谈吐有内容,虽然效果不大,但确实填补了内心的一部分空洞。我读书的速度慢,效率低,一本书读过了就是读过了,再也没有后续的打算。曾尝试着多阅读几遍,看完了就写下自己的感想,结果是多看几遍只是增长了阅读的时长,写的感想,自己再也不想看第二遍。有输入,没有输出,或者是因为输入的内容真的立马就出去了吧!
书籍一直都是美好的,如果说因为读书太无聊枯燥而让你放弃了继续学习的动机,那么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你的心摇摆不定,太容易受到诱惑,太急于就成,对于读书这种慢节奏的事情当然就显得不耐烦。读书有时确实会遭遇一些难题,让你欲罢不能,就像我上面讲的那样,我也为其苦恼了很久,直到现在还没有突破。但我愿意一直坚持下去,寻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