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由此可看出读书的重要性,可是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读书呢?
是把书籍当做进步的阶梯,又或是把读书当做消遣的工具,抑或是为了给自己的大脑填充智慧?
有言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虽然世人对这句话的态度各有不同,但是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讲,读书的确能够充盈一个人的灵魂。
但是,胡适先生在谈到为什么而读书时,又说到了三点。
第一点,书籍,本身就是对已知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
读书便是接受人类智识遗产。
这样做的直接好处,便是为后人解决了大量的脑力活动。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无一不是经过前人探究验证保留下来的。
经过历史层层的筛选,将优良部分传承下来,将不足之处又改良更新,继续发扬光大,以适应和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智慧。
第二点有点绕口,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王安石说过:致其知而后读。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读书固然可以扩充知识,但也只有扩充了知识,才能把书读得更好更透更全面。
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
我们只有在读了大量书籍以后,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基础,才能更好的读书,把书中的内容、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第三点,是表现在实战方面,读书可以帮我们出谋划策,解决困难,应付环境,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便会开始思考,问题出现在哪里,如何有效解决。而后选择假定的解决方案,再加以证实探究。
而读书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应对“如何有效解决”——出主意的问题。
因为不读书的人,脑子里好比是一团浆糊,什么都“拿捏”不起来;而那些满腹智识的人,遇到问题,应对之策如泉喷涌。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那些你读过书——前人走过的路、总结过的经验,会在无有边际的黑夜里亮起一盏明灯,指引迷失方向的你一路前行。
虽然前行的路上依然会有坎坷,但是眼里有光亮,心中有方向,脚步踏四方。
胡适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他的朋友在洋油灯下看小说,但是因为灯芯短了,油少了,光线很暗。
朋友便想到了伊索寓言里乌鸦喝水的故事,于是在灯里加入了水,油便碰到了灯芯,房间里又瞬间明亮了起来。
看,要不是朋友看过这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又怎么会立即想起这个办法呢。
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二十一世纪之前,这种财富是通过,也只有通过书籍才能代代流传。
而作为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读书则是继承和发扬其必不可少的路径,无论是读实体书,还是电子版本。
如果感到智识不足,就读书吧,可以扩充你的大脑;
如果感到迷茫困顿,就读书吧,你会拨开云雾见月明;
如果自我感觉良好,还是要读书,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是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