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GTD流程图来看,一旦确定了下一步行动,就会面临三个方向的选择,立即执行、委派他人、推迟执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时间成本的博弈。也就是落实到这个判断:这个行动在两分钟之内能完成吗?接下来我会从程序设计的角度,对这个判断做一个肤浅的分析。
Doit入门感悟
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在程序设计的领域里,有一条“公理”:任何单入口单出口程序都能用顺序,分支和循环(顺序和分支的结合)3种结构实现。判断就是分支的开始点。
GTD流程,可以理解为单入口单出口的程序,因为当“材料”这个变量输入以后,直到事情结束只会有一个结果。而GTD流程图仅仅只是这个程序的一部分,一个核心的流程。
所以使用 顺序、分支和循环这个三个结构,就可以很好的来分析理解GTD流程图了。(这也是在结合Doit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的)
那么这个程序的核心算法是什么呢?在组织整理这个过程中的核心算法之一就是这个判断:这个行动在两分钟之内能完成吗?体现了行动管理中做决策的一个原则:时间成本的博弈。
当这个事务能在两分钟内(一个相对比较划算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就立刻执行。
两分钟,是一个相对比较划算的时间,也就去做这件事情,不会过多得消耗精力资源。
当然,从整个流程图来看,这个判断的输入值的源头是来自收集篮的,但是实际情况下,很多能在两分钟内完成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进入收集篮中的,立刻去做显然会更加划算儿、靠谱(黄渤脸)。
当这个事务不能在两分钟内完成,那么就进入到下一个分支。
当事务不能在两分钟内完成,就需要进入的下一个分支,判断是否可以委派他人去做。
- 委派他人
委派他人去做事情,其实是有成本的,因为这个件事情可能会消耗比预想更多的时间。而期间自己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 - 延迟执行
不能委派他人的事情,就还是需要进入下一个分支。是可以在指定时间去做的事情吗?如果是就可以列入日程表中,等待到那个时间到了就可以了。
没有明确的时间去执行的话,那么就列入Doit的 下一步行动清单里,这样就是可以在每日检视当中,就可以发现这个任务,并安排到一个合理的时间点去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