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便有烦恼跟随他一起诞生。这个世间,本就是苦多乐少,诸事变化无常,荣华景象可以在转瞬间化为乌有,曾经海誓山盟、如磐石一般深厚的情感可以在刹那间瓦解。这世间犹如梦幻一样,痛苦、烦恼总是伴随着短暂的快乐出现,但为了贪求这短暂的快乐,人们付出的代价往往非常高昂。
佛陀称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意即世间的苦难令人无法忍受,可众生偏就执迷着世间的欲求而不求出离。佛经里讲道,贪求爱欲而不知道满足的人,就好比举着火把逆风而行,最终必然会烧到自己。经中又说,那贪恋世间财富美色的人,如同无知的小儿贪吃刀锋上的蜂蜜,那些蜂蜜尚不足一餐之美,但人们却要冒着被刀锋割伤舌头的风险。
佛陀又把这个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是说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烦恼,这世界不仅灾难频繁、邪恶猖獗,而且痛苦无数、生命短促。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个身体犹如朝露、好比泡沫,不论如何保养它,它都终将难以保全。世人沉溺在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乐之中,大家都在一窝蜂地找乐子,但同时也都同样地在内心充满了种种烦恼。
但是,也不要因此而恐惧,觉得我们对无明烦恼束手无策,只能受它的摆布。其实,从来不是无明烦恼在“摆布”我们,而是我们自己那颗尚未觉悟也不肯觉悟的凡夫心在摆布着我们。而为了认证自己的心性所做的种种修行,正是为了从这种“摆布”中解脱出来。索甲仁波切说:“无明会引生恶业,恶业会形成种种习气,而一切习气都储藏在凡夫心的基础地中”,因着千种万种习气和业力的作用,我们在人生中的遭际各不相同,或许你比别人拥有的财富多,但同时你并不比他人心头的烦恼少。物质享乐再怎么丰富,如果心灵一片贫瘠、荒芜,生满了杂草,人生也注定不会快乐起来。
我们总是想着如何停止烦恼、延长快乐,而生命哲学的大义不是要把烦恼当作敌人,把快乐当作友人,而是不论烦恼快乐、悲喜忧愁,我们都能与其和谐共处。
印度的心灵修行大师德·梅勒在他的书中讲述过一个智者的故事。这名智者在每一天夜晚都要专心祷告,但在某一天晚上却被住宅附近的蛙声所干扰以至于无法静下心来祷告。他冲着窗外就喊道:“我需要安静,我正在祷告。”
蛙声止住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却生出一个声音,那蛙鸣声与他吟唱赞美诗的声音,都应该成为这个世界上令人欢喜的存在。这个智者于是说:“你们放开声音叫吧。”窗外月光下,蛙鸣声阵阵响起。可奇怪的,智者的心中安宁一片,再不似刚才那般,心烦意乱了。
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心头生出的烦恼,和那窗外的蛙鸣声一样,都不是我们所喜爱的。但如果我们不再讨厌,其实那些存在也不过是给生命增添了些许点缀。唯内心与天地万物、与生命中的一切合为一体、愉快共舞,或许我们会发现,蛙鸣声也是很可爱的,生命中的云翳也是可以用来欣赏的。
在我们醒着时,我们以为自己是清醒的,可如果我们的心灵真的足够清醒,又怎么会无法面对自己那混昧的心识,任由它在无明烦恼的作用下而生出贪、嗔、痴诸毒。就拿这嗔恨来说,佛教认为它是三毒之一,佛经中云“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嗔恨烦恼戕害众生的这个过程便如同渔夫钓鱼一样。渔夫以诱饵挂在铁钩上,然后再投放到水中,那些鱼儿受不住香饵的诱惑便纷纷上钩,被铁钩钩住而不得自由。鱼儿被拉上岸后又闷在鱼篓中,都到了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候,鱼儿们却贪食刚才口中的美味,却对即将到来的热锅煎炸的命运毫不知情也不在意。
这世间众生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如此愚痴混昧呢?浮躁的人们总是很容易就被自心的欲望拘牵,受外境的诱惑而失去自由。以前经常听那些有智慧的人说,“执著什么,就必然被什么所伤害”,之前总觉得这话不过是一味劝人少欲知足的鸡汤段子,而今再一细想,这话入情入理,只是世人即便明了它的哲理,也很难落实到生活中。
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里,我们心识中存留的善念,对于我们不断地提升生命修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善念是什么?是熄灭嗔恨之火的甘露,是延续慧命的资粮。当我们以正念不断调治自心,降伏心头的嗔恨,使自心不段柔化,让它不断打开,就像朗然无边的天宇一样,包容世间一切。现在,你闭上眼睛,好好地体验一下这样的感觉,缓慢地呼吸,观想着自己的身体呈一片蓝色,就像天空或海洋那样的蓝色。不论世间的悲喜聚散,还是旁人的嘲笑怨言,乃至于对你的伤害,那都不过是时空里的短暂存在。
带着这样的观想,感觉头顶上闪现出光明,保持着这种觉念,直到身心舒展,再继续舒展。如果我们在平时也能多做如此的观想练习,借此来扩展心量、培植善念,若是这样的观想能够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我们即便深陷于生活的困境里,我们的心灵依然是平定且充满喜乐的、
世间的众生,愚痴者多而觉悟者少,他们的烦恼实在并不比你更少。如果,你觉得某人的一句话激怒了你,某人的一次背叛伤害了你,某人因为他自心的愚痴而给你带来痛苦,请一定要原谅他们。他们的自心被无明烦恼折磨着,日后还要承受相应的恶果,想来这是件多么痛心的事情!也正因为,众生各有各的烦恼,我们如果在心性的认证上能够对众生稍有帮助,便应该尽力去做,我们与众生就如同浪花与大海那样,都是平等一如的。
感谢淮舍文化提供图片。本文选自猫超的《生命哲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