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乂(277年-304年3月19日)字士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 ,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异母兄弟,母为审美人 ,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上篇说到,长沙王司马乂击败齐王司马冏,举荐成都王司马颖为辅政大臣
大小政事皆派人前往邺城,请示成都王
太安元年(302年)
历史:
蜀中叛乱愈演愈烈,向洛阳求援,司马乂派军水陆并进,前往蜀中平叛
换个角度:
长沙王府
接到蜀中求援书信,兹事体大,速召众人议事
"蜀中叛乱愈演愈烈,近日已向洛阳求援,我欲派军前往平叛,诸位以为如何?“
”殿下,蜀中距洛阳远,离关中近,何不让河间王出兵?“
"当年齐王主政时,便指派河间王平叛,但他只派一旅偏师,结果大败而归。如今,又怎能指望他。“
"蜀中不得不救,只能由洛阳出兵,如何进军方为上策?”
“如今叛军势大,若一路猛攻,只怕进展不顺,不妨兵分二路,水陆并进,水军西进,陆军南下,定可战而胜之。“
“好,就如此行事。”
司马乂派军水陆并进,前往蜀中
“报!水军已抵蜀中,与叛军交战。"
"战况如何?”
“战况胶着,叛军依险据守,我军难以前进。“
”好!叛军大部皆与我水军交战,若陆军从关中南下,定能势如破竹!"
数日后
“报!水军久攻不下,叛军渐渐转守为攻!”
“什么!陆军在何处?”
“陆军还未进入蜀中。”
“怎会如此,难道是..........司马颙!”
河间王司马颙担心长沙王平叛后,蜀中归心于长沙王,便将陆军扣下
导致长沙王蜀中平叛失败
太安二年(303年)
历史:
河间王司马颙许诺,铲除长沙王后,便奉成都王司马颖为帝。
司马颖便与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讨伐长沙王。
换个角度:
司马颖,你我为亲族,司马颙乃是疏族
我举荐你为辅政大臣,大小政事皆请示于你
为何你要与他联合,他到底许诺了你什么
论军力,我本就不如二者任一
若是他们联合,怕是无力回天、
必须要让司马颖回心转意
皇宫
“长沙王。”
“臣在。”
“近日接到成都王与河间王的奏章,说你任用赵王心腹,忠奸不分。”
“陛下明鉴,那人虽是司马伦门客,但确有真才实学,乃栋梁之材。”
"哼,果然是诬陷忠良,朕欲诛杀此二人,你以为如何?“
”陛下,我方势弱,不宜两连作战。不如安抚司马颖,讨伐司马颙。“
朝廷派人游说司马颖,许诺他与司马乂划分陕地而割据一方,但司马颖已被那巨大的贪欲蒙蔽了双眼,不愿与长沙王和解。
历史:
303年八月二十四日,成都王、河间王各自率军,从东西两路进攻洛阳,长沙王分兵抗敌
此战,各方军力皆在三十万以上,号称百万。
换个角度:
”陛下,司马颖、司马颙已率军向洛阳而来。“
”此战,长沙王可有把握?“
“若陛下亲征,则胜券在握”
“好,朕随军出征。”
“臣已派兵往西线,阻拦河间王。请陛下与臣一同向东,击败成都王。”
长沙王与成都王战于缑氏(河南偃师),成都王大败,折将十六员,损兵近十万
”如今成都王大败,已不足为虑。但河间王手下大将张方,此人军略不凡,恐怕此可已逼近洛阳。“
”张方生性残忍,若进入洛阳,只怕是一场浩劫。“
”速速回师!“
洛阳
”前方便是洛阳。”
“烟尘滚滚,不好,张方已经入城,快!”
长沙王带领晋惠帝亲临前线,张方军见晋惠帝,军心大乱,不敢进攻,只得退出城外 ,长沙王据守洛阳,与张方对抗
长沙王府
“城内粮价渐长,恐怕无法支撑太久。”
“殿下,如今君臣齐心,军民合力,将士皆愿以死效劳。况且,张方久攻不下,军心已乱,恐怕不日便会撤军。”
“嗯,如今成都王锐气尽失,正是与他议和的最佳时机。我欲拟一纸檄文,将此次叛乱的罪责皆归于河间王。”
“殿下英明!“
但长沙王再一次低估了成都王的野心,如今的成都王心中只有那九五之位。
他又一次拒绝了成都王的善意
永兴元年(304年)
历史:
东海王司马越认为成都王拒绝议和,河间王大军在外,破城之日不远
便发动兵变,将司马乂收押于金墉城。
司马乂在狱中上表
”陛下厚道和睦,把朝政托付给臣。臣之忠义可昭神明。各藩王率兵前来,群臣心术不正,只求臣之性命。臣不惜身躯性命,但念着大晋衰微,宗室枝叶就要被砍尽,陛下也将孤寡危险。若以臣一命,换得天下太平,这也不枉。但这只怕会让恶人大快心意。“
永兴元年(304年)正月二十五日,殿中左右都遗憾司马乂功败垂成,想把他劫持出来,再靠他来抵抗司马颖。
正月二十七日,黄门郎潘滔劝司马越秘密告诉张方,张方派遣部将郅辅率领三千兵卒,前往金墉城逮捕司马乂,处以火刑。
历史评价:
《晋书》:
①"长沙材力绝人,忠概迈俗,投弓掖门,落落标壮夫之气;驰车魏阙,懔懔怀烈士之风。虽复阳九数屯,在三之情无夺。抚其遗节,终始可观。" ;
②"长沙奉国,始终靡慝;功亏一篑,奄罹残贼。" ;
③"乂身长七尺五寸,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