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观
社会普遍认为的成功,其实主要包括个人成就、财富积累、人际成功三个方面。对应个人成就,我们谈人生观;对应财富积累,我们谈金钱观;对应人际成功,我们也应该谈谈人际观。人际观就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就像深植在我们脑袋里的源代码一样,深刻影响了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选择。
关键词
鄙视链 学历加持 能力养成 互惠 同理心 人格平等 巨婴心理 搬外援 七窍玲珑心 领导力 三明治批评法
体会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生活,认真生活,并全力以赴。
论点
1 多种联系方式。交换了名片和微信后,如何把社交继续下去呢?回忆一下你与他人的交往,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和非朋友最明显的分界线,就在于发生联系的渠道和频率?所以《别独自用餐》中有个简单有效的建议:“当你要去结识他人并开始一段新的人际关系时,如果你想要对方真正认识你并且记住你,那么至少要让他通过三种不同的联系方式去看到或者听到你的名字才行。”做到这一点,你至少可以从无感的陌生人被划到宽泛的朋友阵营,为进一步交往打好基础。可供选择的联系方式包括:他人的嘴里、面对面交流、社交软件往来、电话沟通、邮件书信等。
2 维持数量有限,断舍离。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神奇的数字7±2》,他提出我们的大脑一次能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超过7±2的记忆项目,有的人能记住9个,有的人能记住5个,超过界限就无能为力了。乔治·米勒说的主要是智力的容量,其实我们的情感也是有容量的。相比社交的数量,社交的质量更重要,试着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社交结构,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社交上。断舍离的观念因为一本日本畅销书风靡全球,一般是用于生活空间的管理,但其实这个观念也可以推及关系管理。空间管理时,我们可以把多余的东西请出我们的房间;关系管理时,我们可以把一些人请出我们的生命。亲疏有别,主次分明,维系一个简洁的关系圈子,可能我们就不会这么累了。我们还要接受一个现实,每个人能维持的关系是有限的,可我们又在不断地认识新的朋友,不断地接触新的圈子,所以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会有不同的交际圈,我们的交际圈就像我们的细胞一样在新陈代谢,我们身边的人会一茬一茬地换。
3 能力养成,升级自己。结识很厉害的人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成为很厉害的人。当你的能力、地位、资源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过是无效社交。现在我们假设一个最好的情形,那些能帮助你的人慷慨地要给你机会,给你资源,给你平台。可是如果你自身能力不济,机会来了你能抓住吗?给你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位,你能胜任吗?提供一个不错的生意机会,你有资金入伙吗?交给你一个锻炼人但压力很大的任务,你能靠谱地完成吗?如果第一次提供机会的时候,你的表现让人极其失望,那机会还会第二次来敲门吗?实力不济,贵人想帮助,也爱莫能助。如果你是背靠父母人脉的二代,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空消耗父母的人脉而已。人脉的扩展常常是通过互相介绍、互相牵线来完成的。真实的情形是,如果你是一个能力不扎实、业务能力很水、人品也不靠谱的人,你的朋友甚至羞于把你介绍给他人,因为你是一个拿不出手的朋友。 举例。我刚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加了一个和我公众号定位差不多的运营者,我当时只有几十个粉丝,而他已经有两万个。但在我看来,我的文章质量、公众号运营能力并不比他差,我应该是可以和他平等交流的一个同行。但他只把我当成一个小粉丝,态度礼貌但疏离且冷淡。我挺受伤的,所以之后再无交流,心里赌气地有一种“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不忿。果然,当我的部分文章被大量转载并收获一波粉丝,同时我的公众号平均阅读量是他的两倍的时候,他反过来找我了。这次,他把我当成了一个与他旗鼓相当、值得尊重的同行。仔细聊了聊,其实他是个很不错的人。那他当初为什么对我那么冷淡呢?甚至连看一下我文章的兴趣都没有?其实如果我是他,我也许也是差不多的态度:“你谁啊?我为什么要认识你?”在你的能力没有受到一定范围的认可之前,你的社交成本是很高的。 人脉是呈现马太效应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不用急着结交人脉,当我们还不够出色的时候,不如静下心,沉下心来好好沉淀、磨炼专业技能、提高认知深度、抓住实践锻炼的机会。只要你够出众,人脉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举例。我以前一直以为出书是一件特别遥远的事,在图书出版界我也没有任何人脉可言。可是当我的文章被各个平台转载,我的写作得到一定范围的认可之后,前前后后有五六个图书编辑找我谈出版合作。
4互惠才能用的动。用得动的才是人脉人脉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有利用价值的关系。但光用得上没用,用得动的才是人脉。当你说“我有人脉”的时候,指的就是你有一段可以利用的关系,有一个用得上且用得动的朋友。可谁也不是傻瓜,谁都不愿意被白白利用。为什么这位朋友肯帮你呢?如果不是你当下就出让利益和他交换或者他欠你人情尚未回报,那一定是因为你对他来说也是一个用得上的朋友!为什么这位朋友你用得动呢?因为你对他来说也是可用的人脉,你这位朋友希望等到他需要你的时候,他也用得动你。 举例。曾经风头无两的央视著名主持人芮成钢,2014年被检方带走调查,引发了全网对他的群嘲。最被人诟病的是他曾经公开说过的诸如“正如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的……”一类的言论。人们反感他毫不掩饰地把曾经采访过的各国政要当成炫耀资本,更反感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政要们的朋友自居。 即使常常被温情掩盖,但社会交往是基于互惠原则的。 举例。为什么曲筱绡不接纳高中同学阿关囡进入自己的圈子,却主动向安迪示好、帮安迪摆平难题呢?其实一开始曲筱绡也一样不分青红皂白污蔑安迪是小三,后来得知安迪的底细才态度大改。因为安迪可以给曲筱绡指点迷津,可以给曲筱绡介绍资源,而这些出身一般、能力平庸、品行不佳的阿关囡都给不了,所以安迪是曲筱绡珍惜的人脉,没有交换价值的阿关囡却是曲筱绡瞧不上眼的伪白富美。是的,后来的剧情走向曲筱绡、安迪姐妹情深,可温情掩盖不了互惠的社交本质。试想一下,阿关囡如果和别人说,我认识曲筱绡,我和曲筱绡是高中同学,曲筱绡她们圈子的人我都熟。她所言非虚,可是曲筱绡是她的人脉吗?当然不是。别说阿关囡不被搭理,就算被搭理估计也只有被利用的份!曲筱绡不会真心回报她,在她有需要的时候,也不会出手相助。 举例。这个世界是很公平的,老师需要她的时候,平时可以交流的时候,她没影儿;等到需要推荐实习,她才想起老师。这是临时抱佛脚的社交。 肯尼迪总统1961年的就职演讲有一句著名的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套用到社交场合中最合适不过:不要问别人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别人做什么。因为社交的本质是互惠。 ✧٩(ˊωˋ*)و✧社交按目的分,可以分为功利社交和共情社交。功利社交指为了借由对方达成目的、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这种利益包括但不限于获得信息、赢得机会、提升地位、取得名利等。共情社交指的是出于情感需求或基于共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当然了,我们的社交常常同时包含两种成分,共情社交里可能掺杂功利社交,功利社交里可能掺杂共情社交,两者不是绝对分离的。但感情换感情、利益换利益也好,用感情换利益,用利益换感情也罢,长久的交往是基于公平的交换,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社交都一样。 这种同理心很重要。拿恋爱找对象来说,男生小黑长得不高不帅还不修边幅,没有拿得出手的能力还喊着很迷茫、没目标,家境一般却做着当前工资低、未来成长性差的工作,不仅如此还性格脆弱、脾气很差。他追求院里公认样貌姣好、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女生,很可能被拒绝。但抨击女生现实,不如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是个女孩子,肯不肯和这样的自己谈恋爱?” ✧٩(ˊωˋ*)و✧一个成熟的人深知社交的本质是互惠,所以他不会想当然地认为他想认识别人,别人就会以同样的热情来回应他。他清醒地知道,在他拥有的资源、能力、影响力有限的时候,比钻营人脉更重要的事情是能力养成。正确的姿势是:锻炼出某种过人之处,或者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因为平等的交往,发生在势均力敌的人之间。
5 付出真和深,才能久。但在我们心里有分量、无论分离多久都始终把对方当朋友的人,一定是曾经对我们付出很多的人。拿我来说,很多曾经的朋友渐行渐远,但那个因为我咳嗽、嗓子不舒服而炖了冰糖雪梨带到学校给我的高中同学;那个因为我爱吃螃蟹,吃到好吃的螃蟹竟然打包坐火车两个小时,送到宿舍给我的大学同学;那个去她所在城市面试,为了帮我省住宿费,把同居男朋友赶到亲戚家的初中同学……永远会被我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这样的感情仍然是互惠,只不过这种情况下,她们的付出让我感觉,自己做再多也无以为报,所以互惠不再是短时间内的你来我往,它跨越了时间,创造了持续数年、数十年的友谊。 《小王子》我读过多遍,这本小小的书,对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洞察。对小狐狸来说,所有的鸡都是一样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他和他们没有建立联系,他对他们没有任何感情。当小王子驯服了他,他们就建立了联系,他们会成为真正的朋友。他会认出小王子的脚步声,“其他人的脚步声会让我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脚步声会让我从地下走出来”。与小王子有关的一切都会变得意义非凡,“你看到那边的麦田没有……麦田也不会勾起我任何联想,这实在很可悲。但你有金黄色的头发,一旦你驯服了我,这就会十分美妙。麦子也是金黄色的,它就会让我想起你。而且,我也会爱上风吹麦浪的声响……”
6 思维决定态度和方式。 一种是零和博弈思维。零和博弈思维相信:整体利益不会增加,所以各方的利益和损失加起来永远是“零”。这就意味着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利人就意味着损己,利己就意味着损人。零和思维就是纯竞争、不合作的思维。与之相对的是共赢思维。共赢思维相信:各方可以通过合作做大蛋糕,达到利人也利己的局面。以零和思维对待同学,学习名次是有限的,第一名只有一个,你考了第一,我就不能得第一了,第二名也只有一个,你考了第二,我就不能得第二了。大家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料都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别人自然也就藏着掖着。但若以共赢思维来处理同学关系,从长远来看,比起在班级、学校的小范围内赢得竞争,更加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以实力胜出。所以大可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学生时期建立起来的同窗之情,可能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你看起来无趣的同学在课堂之外说不定是半个明史专家,对网络词汇张口即来的同学其实对名家诗词如数家珍,深度交流你才会发现他们的特别之处,互相交流思想、分享知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其中的快乐,岂不比盯着成绩和名次,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来得有价值得多? 如果以共赢思维来处理工作,就会认识到:人为公司服务,同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这是个共赢的关系,偷懒怠工是对公司、对老板不负责,更是对自己不负责。对待同事也会认识到:把注意力聚焦在团队的任务上,精诚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建立一个简化人际关系、更加纯粹做事的工作氛围,不用耗费心力在钩心斗角上,不仅整个团队工作效率更高,个人的成长也更快。以零和思维对待亲密关系,就会把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看得特别重要,甚至为了争出个结果,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如果以共赢的思维来处理感情问题,就会清醒地认识到最重要的是维系两个人的情感,很多时候,伤害是不可逆的,一旦造成,就很难修复。 大学的学习不同于小初高的应试教育,小初高时期,大家成绩有好有坏,但都是集体同步学习,所以大家的学习进度和方向是齐步走的,而大学里更多的是自主学习和实践,上课很少全员出勤是普遍现象,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面,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努力方向、成长速度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封闭式的人际观在填鸭式应试教育里可以行得通,在半放养式的大学教育里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 这个视角是上帝视角,两只蚂蚁因为一个米粒打起了架,在我们看来是可笑的,因为它们只盯着眼前的米粒,却没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饭团,更没察觉有人往地上泼了热水,它们马上要遭遇灭顶之灾了。
7 从容不迫、进退有度,正是出于这种平等的人际观。不管他是身家不菲还是一穷二白,是位高权重还是卑微渺小,是养尊处优还是度日艰难,是名校加持还是压根没受过完整教育,我们都平等地对待他们。既不因为对方拥有的资源优越于你,而自卑怯懦、低声下气、刻意讨好,也不因为对方的处境不如你而傲慢自大、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总有人在鄙视链的更上游。看过一个段子:一个企业家靠一手创立全国连锁超市,成为身家近亿的富豪,想进身家几十亿的企业家俱乐部却被拒绝了,内部成员说:你一个开超市的,干吗非要和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每个人都是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生命的价值无法比较,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但是身外之物却可以比较,社会通行的价值排序其实是用身外之物的比较,来代替人的比较。这种社会价值排序的本质,是用一个人占有的东西,来界定一个人。可是一个人就等于他所占有的东西吗?社会价值排序规则的背后,是一套拜金、拜权、物质主义的成功标准。对成功、幸福的定义变得很单一,说白了就是比别人更有钱、更有权力,开更好的车,住更好的房子,出入更高档的商场、餐厅……被这样的成功标准绑架,心灵永无自由之日。 在比我们强的人面前,或唯唯诺诺,或百般讨好;在比我们弱的人面前,或傲慢无礼,或冷漠无视,这是藏在骨子里的奴性。可是无论在什么人面前,平等的人格才能得到平等的尊重。 美国总统散步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他和小女孩打招呼:“你好,我是美国总统。”小女孩天真地回答:“你好,我是爱丽丝。”小女孩虽年幼,却有平等人格。
8 生活态度。 ✧٩(ˊωˋ*)و✧我理解的成功,是忠于自己内心的生活。每个人按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认真生活。我理解的成功,不是来自比较,而是来自全力以赴的生活态度。 生活不止一种成功。忠于自己的内心,按自己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全力以赴地生活,无论如何活,活成什么样,我们都是自己的英雄。以这样的状态去面对任何人,无论对方如何活,活成什么样,我们都可以泰然自若。这是不卑不亢的力量根源。
9 不要把对一件事的评价上升到对自我的评价。 无论对方把你贬低到了什么程度,不用恐惧、焦虑、畏怯,那只是在描述一种暂时的随时可以改进的状态,而不是在说你不行。不要把一件事的评价上升到对自我的评价。 永远相信,人的处境是不断变化的。在卑位者,当志存高远、隐忍自强,所怀者大,则有无限可能。将来你走得甚至会比曾经压在你头上的那个人要远得多。在尊位者,当公正处事,平等待人,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人,莫欺少年穷。
10 社交的忌讳:如果有人愿意带你进入他的朋友圈,绝对不能在进入新圈子以后把他撇到一边,一定要感恩并充分地回报这个介绍人。有效社交者,对介绍人绝对不会过河拆桥。有效社交者通常都是“超级连接人”,当别人需要他引见时,只要这个人值得信任,他们也乐于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朋友圈。慷慨才能换来慷慨,分享才能换来分享,吝啬自己的朋友圈,只会让社交圈越来越窄。相反,介绍两个人认识,实际上和两个人的关系都进一步加深了,在这个过程中介绍人没有失去,而是在得到。有效社交者一定是乐于介绍朋友互相认识的人。 我一下子就看透了他的虚弱。谈话中援引外援,不变的潜台词是:能和这么优秀的人成为朋友,我肯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他们的优越感受到了威胁,但他们总能搬出一个朋友、一个亲戚、一个同学来救场,这个朋友、亲戚或者同学一定拥有更厉害的经历,能把在场的人比下去。当优越感膨胀,就变成了明目张胆的歧视。 评论要遵守思维的礼节,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之前,一定要能够肯定地说:“我了解了。”同意对方说法与不同意对方说法一样要花心力来判断。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就不同意是无礼。面对争议的问题,在评论和争论之前,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者在某个问题上有盲点。 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平均只需要通过六个中间人就可以互相认识的说法,这个理论被称为六度分割理论。 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在提出这个理论之前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给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160个居民每个人一封连锁信,并要求他们通过熟人转寄给马萨诸塞州的一位股票经纪人。米尔格莱姆发现大多数信经由六个人最终就会到达股票经纪人手中。六度分割理论就来自于这个实验。
11 社交技巧 有效社交的一个技巧是成为某场活动、某个项目、某个组织的组织者,性质可以是学习团体,比如读书会;可以是兴趣团体,比如骑行社;可以是公益团体,比如爱心志愿者协会。组织者通常是人群的中心,他们有更多曝光的机会,更容易被认识,也更容易获得信赖。一旦成为一个小中心,你就会像磁铁吸引铁器一样,把人们吸引过来,社交不仅变得容易而且变得高效。 倾听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倾听什么呢?其实归根到底,倾听的任务就是两个:弄清楚对方的意思、给予恰当的反馈。好的倾听者就像一个迷人的山谷,既给予充分的倾听,又能传来美妙的回声。 吴伯凡在《冬吴相对论》中揭秘了辛普森夫人征服国王的魔法:“其实这个魔法非常简单。概括起来呢,就是全身心的倾听。辛普森夫人每次在听爱德华说话的时候,她都是好像在听一个无比动人的故事,她脸上的表情随着他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而动容变化,而且毫无那种矫情和做作。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畅销千万册的童书,讲的是真实发生在作者黑柳彻子小时候的故事。淘气到被退学的小豆豆,在原来的学校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小豆豆,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帮助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这样一个顽劣的熊孩子第一次见到校长,却死心塌地地把校长当成自己的朋友,也因为喜欢校长而超级期待上学。校长做了什么吗?他什么也没做,他只是耐心地听小豆豆说了整整四个小时的话,直到小豆豆没有要说的话了,小豆豆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听自己讲话。 不要贸然给建议,除非对方向你寻求建议。比建议更糟糕的是贸然替对方拿主意。世界上最了解一个人的,永远是他本人。他无法向你倾诉他生活的全部细节,也会有保留地和你分享他的感受,所以我们对别人的了解永远只可能是局部的,你自以为那是对方最好的选择,却未必是他想要的。朋友向你抱怨男朋友的不好,可能只是小牢骚,你来一句“我劝你还是早点和他分手吧”,对方岂不愕然。替别人拿主意,不注意界限,有时候甚至逾越了倾听者和安慰者的本分。
12 我们如何和一个陌生人变成朋友呢?一个美国中情局的特工写了本叫《像间谍一样思考》的书,提供了一种思路。结识目标对象需要找到一个“钩子”,“钩子”是钩住目标对象的理由。一个合适的“钩子”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初次见面的理由,建立联系的理由,持续联系的理由。
13 办事效率 我发现轻微的压力可以提升表现,薄怒可以让行动更果决、高效。 卡夫卡说:“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14 管理情绪 有时候我们需要替换情绪,用一种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比如婆婆用心地送了你一份礼物,你非常不喜欢,但你不能流露出不满意、失望的情绪,而是代之以欣喜的、感谢的情绪。这是一种社交礼仪。 原来她把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情绪宣泄当成了真性情,把情绪宣泄当成了既正确又合理的唯一反应方式,而把情绪管理和控制当成心机深、不坦诚。 情绪管理和控制能力强,当然是情商高。但高情商不等于要喜怒不形于色,不等于弄虚作假、言行不一,我们鼓励坦率、真诚的行事方式。但像她这样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情绪宣泄绝不是坦率真诚。真正的坦率真诚应该是开诚布公地交流,表达感受但不宣泄感受,控制情绪而不是放任情绪失控。 在情绪管理方面,最可怕的是巨婴心理。婴儿的生活无法自理,哭了,要人拥抱抚摸或者喂奶换尿布。有些人仿佛一个巨婴,他们的情绪无法自理,我有情绪了我最大,大家都要来安慰我,大家都要听我抱怨和哭诉。 情商低的人,处理情绪主要是两种办法:宣泄和压抑。只是宣泄和压抑,只会加强情绪反应的强度,延长情绪反应的时间,而不是终止情绪。 情商高的人则习惯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在他们手里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明白产生负面情绪之后,要么控制情绪,要么被情绪控制。 管理情绪有无数种具体的方法,但归根结底就两种:一是通过暂时抽身来缓和情绪。他们会喊暂停,哪怕只是叫停对话,给自己一分钟的时间深呼吸,也不让自己头脑发昏口不择言;他们会暂时离开容易激化情绪的环境,在情绪形成风暴之前暂时抽身。散步、兜风、听音乐、吃美食、旅行散心都属于这一类,注意力暂时被转移,情绪也就缓和,理性回归之后,突然就发现一切都柳暗花明。 二是质疑和控制触发情绪的主观想法。沟通是相互的事情,眼睛只盯着别人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打量自己。 例子。美剧《纸牌屋》第五季中美国大选,康威夫妇和安德伍德夫妇展开角逐,康威夫妇败选的主要原因就是:康威竞选以来一直处处领先,在票数上占优势,却被安德伍德用阴招钻了规则漏洞,导致选举结果不作数。本以为稳赢的康威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愤怒、不甘心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创伤后遗症,他屡屡情绪失控,甚至出言不逊给对手留下把柄,让竞选团队以及背后金主都对他失去信心,最终被无情抛弃。而反观安德伍德夫妇,四面楚歌却越挫越勇。情商低的人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不堪一击,情商高的人却有本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例子:1919年巴黎和会,日本要求无条件地接收一战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中国代表团和谈代表顾维钧发言:“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5 深层目的 我们发现他们隐藏的真实目的瞬间,就像秦始皇摊开荆轲送来的地图,看见了匕首。 曾经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原本没什么深交的朋友突然对我特别热情,正当我把她当成好朋友的时候,她麻烦我介绍她认识一个她一直想认识的人,等到我帮她牵上线,她就把我甩在一边了。我这才发现原来她起初的殷勤并不是因为真的喜欢我,想和我做朋友,我不过是被当成了她实现目的而利用的“工具”。最让我们不开心的是,多年没见的老同学无比热情地和我们叙旧,几次热络愉快的聊天之后,发现原来她并不是真的来叙旧,她是想向我们推销她在微信卖的“超好用”的三无面膜,还想拉我们入伙做她的下级代理。
16 答复问题 重新定义在回答问题时也有妙用。电影《疯狂动物城》里,狐狸尼克给第一次主持新闻发布会、万分紧张的兔兔警官支着:“如果遇到一个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试试自己重新问一个问题,然后回答它。”重新问一个问题,当然不能抛出一个与原问题完全无关的问题,正确的姿势应该是:重新定义这个问题。 例子。比如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重大刑事案件,凶手未落网,人心惶惶。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警方什么时候能抓到凶手?这个问题是不好回答的,最好不要承诺破案的时间又不能直言不知道、不好说。但可以把这个问题重新定义为:这位记者朋友想了解目前案件有什么进展?接着就可以在不泄密、不影响破案的基础上,谈警方已经取得的工作进展,比如成立专案组、下派专家、出动警员地毯式排查、加强社会巡逻保护市民安全。如果已经锁定嫌疑人,发布了通缉令,就可以说明全网发布通缉令、线下张贴多少通缉令,然后请媒体帮忙发布、请群众提供线索。要强调重视程度,绝对不能给大家警方办案不力、警方不作为的印象。可以说一些空话套话,但不能全是空话套话,尽量“喂”记者一些实质性的信息。 例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黑人瑞德有三次假释谈话,第一次假释谈话是他入狱第20年的时候。警官问:你判无期已经20年,你改过自新了吗?他答:真的,我已洗心革面,上帝为证,我不会危害社会。很不幸,他的申请被驳回了。第二次假释谈话是他入狱第30年的时候。警官问:你被判无期已经30年,你改过自新了吗?他答:是的,确实如此,我真的已经变好,上帝为证,我不会危害社会,我完全悔过自新。很不幸,虽然时隔10年他才获得第二次谈话机会,但他的申请还是被驳回了。第三次假释谈话是他入狱第40年的时候。警官问:你判无期已经40年,你改过自新了吗?这次他没有顺着警官的问题回答,而是重新定义了问题。他答:改过自新?我想想看。我不懂什么意思? 警官说:就是重返社会。他反问:这我懂,年轻人,它对我来说是虚词,政客发明的词,使你们穿西服打领带的人有活干,你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后悔犯罪吗?警官再问:你后悔吗?囚犯答: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处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时,想到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这副垂老之躯,我得接受事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你盖章吧,别浪费我的时间。告诉你一句实话:我他妈的不在乎!结果申请被批准了,他可以出去了!
17 学会爱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爱与被爱,可是你真的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吗?爱是一种能力。有的人爱得岁月静好,有的人却爱得鸡飞狗跳;有的人爱成一对神仙眷侣,有的人却爱成一潭死水;有的人被宠溺一生,有的人却在不断受伤和逃离。我一直觉得,我们并不是生来就会爱的。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太多人还没学会就匆匆上岗,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然后又亲手毁掉一段亲密关系。 《爱的五种语言》帮我们梳理出爱一个人的五种方式: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从中可以衍生出无数种爱的行动,但万变不离其宗。作者盖瑞·查普曼是北美著名的婚姻辅导专家,他让我开始相信:获得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运气。 (1)真诚对小事表示感谢 熊猫先生风雨无阻地来接我回家,我会说:谢谢你来接我,我觉得好有安全感啊。他每天给我做爱吃的菜,我会说:辛苦啦,我觉得你好爱我哦。他把满满的行李箱放到了高处,我会说:哇,你好厉害啊,刚才我好怕砸下来……从来不觉得理所当然,不吝赞扬不忘感谢,这让我和熊猫先生的两人三餐四季,充满各种小确幸。 (2)深入谈话 我和熊猫先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一次精心会话。我们讨论职业规划和工作遇到的瓶颈、谈论当下的焦虑和最深的恐惧、谈论相处的感受、倾诉对彼此的依恋。更经常的是回顾个人历史和描绘未来愿景,我们谈论将要一起抵达的未来,也谈论彼此不曾参与的过去。这是我觉得我们最亲密无间的时刻,我们的生命深刻地缠绕在一起。 (3)鼓励。我的公众号是从2016年5月份开始做的,刚开始做了一个多月就可怜巴巴的几十个粉丝,我跟熊猫先生说:“我不会永远这样的,我会做大,有一天,我要让别人都看见我。”虽然说着大话,其实心里特别没底气,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打击我,我可能一下子就泄气了,但熊猫先生坚定地说:“我相信你,我会永远支持你。”梦想道阻且长,我会继续战斗,熊猫先生的支持就是我的盔甲。 (4)礼物帮我们建立一种仪式感,让生日、节日、纪念日区别于其他普通的日子。逝者如斯夫,时间在无差别地流逝,但我们可以人为地赋予某些时间节点一种意义,让它们区别于其他普通的日子。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认真地过所有生日、节日、纪念日。 (5)“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关于爱,这是我看过的最深刻的定义。世界上最虚伪的动物就是口头上的暖男,他们会在你饿的时候,提醒你吃东西;在你感冒的时候,提醒你吃药;在你生理期的时候,让你喝热水,但是从来没给你送过一次吃的、给你买过一次药,帮你冲过一次红糖水。 00说话: 老婆,对不起,我去见大客户,手机按了静音,一看到就给你回了。你是不是担心坏了?” 丈夫:亲爱的,你是不欢迎妈妈来我们家吗?妻子:怎么会呢?儿子早就想奶奶了。可是最近公司有个紧急的项目要上线,端午节已经通知要全部门加班了,我没空在家。你妈妈好不容易来一趟,总不能反过来让她伺候你们爷俩吧。 妻子提醒丈夫:“东西用完,放回原来的地方好不好?”就算用再温和的语气,也有一丝责备在里头,对方听完很可能是不高兴的。但是加一个亲昵的称谓,变成:“宝贝,东西用完,放回原来的地方好不好?”立马就不一样了。 朋友的手臂划破了皮,语言的安慰让人暖心:“天哪,我看着都觉得疼,千万别沾了水”,但如果为她买来一个云南白药创可贴,就更加贴心。
18 领导力和批评 重新定义批评,你会发现比起发出指责和提出不满,更重要的是说出真正的需求和期待。1)好的批评首先应该是具体的。批评原则上对事不对人,一要指出关键,存在缺陷、需要改变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显得这么重要?二要关注细节,明确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不尽人意。含糊、笼统地说“你错了”让人困惑,旁敲侧击、拐弯抹角只会让沟通成本不断上升,不如直接指出问题是什么、具体错在什么地方以及你的基本态度。2)好的批评应该提供解决方案。批评应该着眼未来,一直纠结于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毫无意义的,批评应该鼓励成长和改善现状,应该把重点放在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批评的目的不应该是指责,为了指责而指责的批评不过是批评者的情绪宣泄。有意义的批评应该是有用的反馈,应该帮助被批评者注意到此前没注意到的不足、了解到此前没意识到的可能性和更佳的解决方案。建设性的批评是在鼓励成长、鼓励改善,所以仅仅指明问题是不够的,还应当给出可操作的、用于改正或改进的方法。3)好的批评应该分享愿景。提出解决方案还是不够的,好的批评应该描述一个愿景、一个可实现的目标。应该具体告诉对方,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你的要求和期待。4)好的批评应该给对方回应和澄清的机会。批评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无论是因为认知不足、不良习惯,还是能力、经验、自我管理有所欠缺。当批评者看到别人的局限性时,也要想到自己也可能存在认知盲区和局限。批评不应该是盖棺论定,就算是刑事审判,嫌疑犯都有申辩的权利,批评者也应该给对方回应和澄清的机会。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养成这样的习惯却不容易。5)好的批评应该替对方保留颜面。批评不是单向的意志强加,而是双向的沟通,所以,有效的批评不能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三明治批评法”是很实用的方法:先以称赞开头,然后提及批评的事项,再提出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这样批评被两段夸奖包裹着,也就容易被接受。不用担心批评被忽略,想想你收到的微博或朋友圈评论,夸赞的话你可能不会太放在心上,但批评的言语你一定会耿耿于怀。相比肯定的言辞,批评对我们来说就像吃饭时咬到的那粒沙子。 面对批评,我们可以同意事实。批评中有争议的通常是附加评价,相反事实性的陈述因容易证实和证伪,最不容易有争议。迟到了、忘记伴侣生日了、工作出差错了、说了不恰当的话了等,在辩护和反驳之前,记得先肯定这些事实,一句简单的“你说得对,我确实……”常常可以熄灭对方一半的怒火。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发生突发需要进行紧急处置的情况下,权威的发号施令,可以让你的重要指令得到快速的落实。但你如果只是想让助理给你泡杯咖啡,你可以说:“你可以给我泡杯咖啡吗?”虽然你和助理都知道这是一个命令而非请求,但用疑问句却显得体谅。我们不一定要通过支配性的措辞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尊重他人,替人保留颜面,或许更能获得拥戴。 关于领导力,她误会了一件事,她把领导力理解成支配力和控制力,但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支配力和控制力,而是说服大家向共同目标努力的能力,其中就包括以积极的方式指出下属的问题。她是个糟糕的领导,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她是个糟糕的批评者。她喜欢人身攻击,而不是针对某件具体的事发表看法。她一旦对一个人形成偏见就很难改变,只要在她这里犯过错,这个错就会被她当成把柄,每次指责都会翻出旧账以增加她的说服力。所以她总是不自觉地以偏概全,把人一棍子打死。她的指责完全凭个人喜好,没有专业的、前后一致的判断标准。常常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做出自相矛盾的决定;她双标,对待自己和他人两个标准,对待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也两个标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别人做到,比如她自己经常迟到早退,可是别人晚到几分钟就会被她对照打卡时间揪辫子;同一件事情,她喜欢的嫡系下属犯错就轻描淡写,如果是不喜欢的人撞到枪口就大发雷霆。她经常发脾气,特别是针对新人,但不是因为新人犯了更多的错,而是因为老人资历深、不好惹,新人道行浅、好拿捏。她欺软怕硬,同是新人,也有明显拣软柿子捏的倾向,性格软弱的新人更吃亏。 最让人反感的是,她的批评总是带着威胁:“你爱干就干,不干就走人,公司不缺你一个。”“你以为我没办法治你吗?我可以给你转岗降薪,调你去做接线员。”这种威胁被她滥用作为立威的手段,可是却只会让员工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被需要、不被尊重。这也体现出她落后的职场观,她喜欢批评90后不抗压,殊不知世界变化越来越快,现在几乎不存在什么铁饭碗,再加上职业选择多样化、工作变动自由,职员对一家公司的忠诚度、依赖性、容忍度已非一二十年前可比,过去能奏效的强硬手腕,今天只会起反作用。面对职场选择的时候,我们会越来越注重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19 说话负责。 话说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说出口之后,就是它的奴隶。隐私一旦暴露就有风险,你管不住别人的嘴,就管好自己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