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电影《追龙》,王晶在题材选择上还是一如既往讨巧,用的是港片中成熟的双雄模式,人物选择的是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跛豪》、《五亿探长雷洛》中的“跛豪”和雷洛,特别是在甄子丹饰演的“跛豪”的刻画上很用心,努力要将他塑造成反抗命运和规则的英雄。
电影对英雄的塑造很具香港特色,是中西式的糅杂。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同是在对命运和规则的反抗中树立英雄形象,但也有不同。
中式英雄起初反抗命运,但会在同命运地一次次抗争中,逐渐改变。如果在命运的碾压下侥幸不死,那么他们要么承认自身失败,向命运屈膝投降,变得平和而卑微;要么取得世俗胜利,成为命运的奴仆,开始新一轮循环。如,“齐天大圣”孙悟空,曾反抗天庭不可一世,可在被压五行山后,也会向菩萨乞怜,还要历经八十一难,才挣得皈依我佛。又如“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曾反抗朝廷杀奸除恶,可最终还是被招安,在曾经俘虏面前屈膝,虽欲求得一世安宁,但大多未能保全性命。
西式的英雄却不这样。他们经历无尽折磨,也不低头屈从于命运。如,违背宙斯意志,为人类盗取圣火的普罗米修斯,被笔直缚于悬崖,不得入睡,不得移动,胸插坚钉,鹰啄心肝,最终也没有屈服。又如,试图打败死亡,一度绑架死神的西西弗斯,神惩罚他,给他一块设置了快到山顶便自动滚下规则的巨石,要他把巨石推上山顶,他陷入推石-滚下-再推-再滚下的死循环,这种无效又无望的劳动折磨,也没使他屈服。
对英雄之死的描绘上也许能更直观反映中西式英雄的不同。以下面两位英雄为例。
一位是中国古代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少时挺身反抗暴秦,一路凭破釜沉舟锐气,打败一个又一个强敌,哪怕垓下战败,乌江前他下马转身猛然停下,英雄之姿,跃然纸上。但待发现敌军阵前有很多曾经部下,最终在命运面前低下头来,自刎身灭。
另一位希腊神话英雄阿喀琉斯,他除脚踵外全身刀枪不入,曾杀死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耳,使希腊军转败为胜。他虽得神喻,可在特洛伊城外大杀四方,不可逾越特洛伊城垣,否则就是死亡。但他还是纵马一跃而过特洛伊城垣,被阿波罗用弓箭射穿脚踵击杀。能否做一颗倔强的石头,永远横亘在命运的咽喉,这就是两位英雄的区别。
当然比起这些更多像是神话中存在的西式英雄,我们可能会更喜欢中式的,因为他们更像人本身。
少年时,我们都有英雄梦,幻想力拔山兮气盖世”,以为自己独一无二,想打破命运禁锢我们的各种枷锁-贫穷、低微、虚弱、孤独,坚信我们能改变一切。及长,我们被命运磋磨,意识到可能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但依然会诅咒命运的不公,发出“时不利兮骓不逝”般的喟叹。再然后,我们在不断“可奈何”“奈若何”的自问中找到了出路,于是我们挥刃斩掉少年的自己,在心中刻印下四个字:
顺其自然
《追龙》中的跛豪,从未放弃对规则的反抗,但他也一直说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就是中西合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