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阅读笔记之九
疾驰的草原一路向东奔走,海岸线就在此等候。在阅读到明清章节时,贸易和白银成为作者入手的思考。而作为贸易的首选,交通是至关重要的,海洋的力量凸显出来。
在阅读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其中所关注的重点就在于贸易。对于初初阅读这本书时提到针对骆驼和航海的记录颇为不解,现在终于有点眉目了。
对于骆驼而言,是从陆路穿越欧亚大陆的交通工具,而其中单峰骆驼和双峰骆驼决定了贸易活动的距离。因为这个骆驼的体能和长途跋涉是有关系的。而航海时代的起初,是沿着大陆边缘---也就是所谓的近海海域来开展的。
在开始明清之旅的开始,首选要学习的如何认识近海和季风,在讲谈社的这一册中,作者不厌其烦的开始从黄海 渤海 东海和南海一路的说下去,从海水的颜色到水底的简介,已经季风的来去,更有甚者要注明浪高超过四米之后会面临怎样的危险。
如果从我个人实地的旅行经验来看, 中国大陆架的至北---大连曾是我探访的城市,而那里大海的颜色呈现出黄蓝结合的颜色,而在舟山群岛,我所见到的是浑浊的黄色海水,从厦门开始到三亚则是有点太平洋的蓝色了。在舟山群岛时曾目睹东海舰队的战舰,而就依照在香港见到美国“小鹰”航母之后,才恍然知道偌大的海洋中,巨舰和舢板的不同。
中国的海洋---近海从北至南,因两条陆地水系的作用,水质颜色也不同。我更愿意喜欢湛蓝的大海。从我有限的出海经历上说,海洋的危险远远大于我们所想象的美好。在大洋之上,有着孤绝的孤独。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为什么会选择太平洋呢?只有深入海洋,才能明白在那里真的没有记忆。
也是从明清这一章节中,我第一次看到中国船舶的分类----这里所指是史书的记载,因为不用的海洋,而是用不同类型的船只,对于黄海而言,多用沙船,东海中多用福船,而南海中多用广船。沙船稳健适合浅水,而广船适合劈浪优于远航。而在马克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中记载的分水舱或密封舱的结构说明,对于西方而言,大大提升了飞剪船的制造工艺。
面对海洋,中国大陆曾有的雄心和视野,在一把火中消失殆尽。或许中国近现代史的危机,就是从焚烧了三宝的航海记录开始的。
而在阅读一些西方的航海历史时,他们的初衷是:在大洋的那边会有什么?在驶向无垠的海洋时,对未知的勇气要大于对未知的恐惧才能劈水斩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