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以至于当朋友让帮忙推荐一本好书的时候,我竟然无从回答。只好说我已好久不看书了,而事实的确如此。
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以读中文的人,一定是从小就出生在书香世家,饱受文学氛围的熏染,读遍古今中外的作品,还要有当老师的父母亲。而我,这些全部没有,却误打误撞走上了中文这条不归路。
最初读过的文字是不是印记更深刻?没有上学的孩童时代,因为家庭的某些原因,我可以接触到许多报刊、杂志和书籍,遇到书本,总是迫不及待去阅读。而因为姑姑的缘故,我又可以接触到许多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当然那时候只能偷偷去看,识字不多的我,却可以捧着小说看得如痴如醉。现在想想书里讲的什么意思估计也没看懂,只是单纯喜欢呆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翻着这些书的感觉,那就是自己最好的娱乐,最大的开心。
从小就喜欢编故事,脑海中总会有稀奇古怪的想法,特别愿意写记叙文,总会有各种故事,各种情节。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拿我编写的作文做范文,也许这些文学故事要得益于读过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吧!
《简爱》是进入初中后读的第一本小说。喜欢简爱这个名字,钦佩女主人公勇敢地追求爱情,那时候告诉自己,长大以后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要像简爱一样敢于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小说是从同学那儿借的,因为要在规定时间内还书,就利用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读了大学,学了外国文学,才懂得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小时候,很多东西只是一个梦,觉得她是一种简单地美;长大了,这些东西需要被解析,需要被拆解,需要被赋予,被认同度才会更高。
“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因为要还,因此会抓紧时间去阅读。而买书,对当时的自己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儿。《老人与海》是我买的第一本小说,现在已不知所踪,却清晰记得花了许久才看完这本小说,依稀记得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鲨鱼斗争的场景,还有那条大马林鱼剩下的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众所周知的励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记得当时做了好多好多读书笔记。读书时都会做摘抄笔记,无论是老师要求还是主动去积累,笔记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励志名句,各种各样的名人名言,不仅可以用在作文书上,还曾经被这些话语激励着不断前进的梦想。
从小就迷恋涉及作文的书籍,有些甚至翻了好多遍,总是那样爱不释手。对书的痴迷似乎也会有回报,初二时,偶然看到一则征文启事,就按照地址寄去一篇文章,后来竟然获得了二等奖。记得那篇文章题目叫《微笑》,讲的是一个叫微笑的小姑娘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自立自强,如何微笑向暖的故事,对那时候的自己来说终归是一种荣誉,一种自豪。只是到现在,我依旧没有当时简单故事里这个叫微笑的小姑娘那样坚强,那样一直微笑。故事只能是故事,现实依旧无休止地进行着。
一个小转折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辈子,一点小插曲也足以转换一个人的前行方向。高中的一些经历,让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几乎与课外书绝缘了。我开始拼命地学习,即便要睡觉了,在宿舍统一熄灯后,总会继续打着手电筒学习,手电筒微弱的光终于把自己熬成了近视眼。从那时候起,性格的双重性就越来越明显,初次见面的人会认为我冷漠清高,而熟悉了解我的朋友会看到我性格中活泼开朗的一面,用朋友的评价就是典型的外冷内热。
喜欢古诗古词的情感从记忆初期就一直存在。高二,用攒下的钱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时间虽有限,但只要有空闲,总会拿出来翻一下,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油然的欣喜,那么简短凝练的几个字,就可以表现出无穷意境。
我相信所谓灵感的存在,只是唯一的一次灵感出现竟被自己错过了。某一天大约凌晨三四点的样子,似睡非醒的状态,脑海中有种声音在告诉我,把刚才梦见的东西写出来,一定要写出来。可惜自己没有抓住灵感闪现的那一瞬,而后来任凭怎么冥想,怎么回忆,灵感早已不复存在。灵感,突然而来,倏然而去,想想还有些许遗憾,真切地感受到被灵感碰撞了一下,却没有用力抓住。如同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错过了终究错过了,万事如此,人亦如此。
走过布满各种滋味的青葱岁月,步入了大学。大学里最多的收获,就是各种书籍,小说、人物传记、电影、花卉,只要感兴趣的,都会去涉猎。如果说自己有一些知识储备,应该感谢那个时候的自己,像入迷一样地走进了书海。
最喜欢去图书馆,图书馆藏书不多,寻一处僻静角落,捧一本喜欢之书,一上午、一下午甚至一整天,读书时的自己最平静。总以为自己早已淡然超脱,走向社会才知道这全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与整个世界而言,任何人无从选择,自己那份恬淡仍旧抵不住现实的诱惑。
活在书香世界里,丢掉了外界的联系,在书香中得到了理想美好的童话世界,现实人生的规划设计却简单化了。不知道这样过的四年到底对不对?不过早已无所谓对与错了,因为那段时光已不在,再谈对与错已无意。
准备考研的时间是自己最充实、最平静、最值得回味的岁月,当在无数的未知中等待着、煎熬着。某一天,站在窗前,望着蓝天,脑海中莫名出现了海子的一句诗——“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忽然意识到读书对自己的影响之深,让自己变得感性细腻,变得多愁善感,这也是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读中文带给我的变化。一个瞬间,一个场景,一个故事,哪怕一个回眸,都可以投影到看似平静如水的波心里。
有朋友说我生错了时代,应该生在古代而非现代。我会沉迷于古典的古诗古词中,李白的豪放大气,杜甫的伤感易悲,苏轼的豁达乐观,李清照的婉约哀愁,心想往之,可惜才情不够,未能深谙写作之道。
大学的时候,专业课老师说举行《诗经》背诵比赛,立刻就去买《诗经》上下册,得空就拿出来背;古代文学的老师让我们背宋词,我又重拾以前的《宋词三百首》。从未想过某一天自己可以尝试模仿写古诗古词,我不懂韵律平仄,但那是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每个人发泄情绪的方式不同,读研的最后一年,各种各样的打击,各种各样的挫败,诗词给了我最好的慰藉。
我保存着一本专门写诗词的粉色小本,在这些诗词的尾注上,我会记录下写出这首诗或词的缘由。是被什么情绪触动了,是被什么事情打击了,是被什么人儿感动了。有一些我放到了朋友可以看到的空间里,而另外一些只记载在小本上,它们承载了我的情绪,记录了我的心情,排解了我的忧虑。
偶尔会想写了这么多东西,到底有何用?某一天,当我死的时候,当我离开这个世界了,我会不会像林黛玉焚稿一样,把这些全部焚烧掉,不留下任何痕迹,就像那句“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刚开始读研是为了读博的愿望而来的,经历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并不能如想象一般。深深地感恩这段研究生的读书时光,赐予了我又一段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读书多了,人会敏感多疑。我想不明白,是读书读多了还是想太多了?真正博览过群书之人,才可以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吧!曾经多次幻想,以后如果有了自己的家,一定要有大大的书房,摆放古色古香的书橱,放着热爱的古诗古词,放着喜欢阅读的小说,放着中意的各种书籍。闲暇静坐书房,品着淡淡茗茶,自然人生一大乐事。
留恋逍遥读书的日子,这样的时光不得不封存在记忆里了。走过的路,看过的书,写过的话,偶尔翻出来回味,有书相伴的温暖真实之感,依旧可以给我不向现实妥协的坚定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