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听“蒋勋老师讲文学”的音频,虽与老师远隔千里,却又好似近在咫尺。
老师寥寥数语,会让我深深感叹,不愧是大师,声音轻柔,娓娓道来,仿佛认识他许久,又仿佛他就在身旁,这得多少年的功力呀,没几分钟就让我感觉,离老师好近、好近……
今天,又有幸听到蒋老师谈关于教育的见解,发人深省,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家长朋友们。
我们常常在网络新闻里看到,学生犯罪率、自杀率节节攀升,成了老生常谈的头疼问题。
可是,越重视,问题并没有减少,反而每年悲剧事件接连发生。
家长原本以为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可孩子为何还不快乐呢?
蒋勋老师,是台湾知名的美学家、画家、诗人与作家。一起来看看,他在学生时代有过怎样的痛苦经历。
十三四岁时,蒋老师也很苦闷,青春期,身体发生很大变化,声音变得很粗,思想也开始悸动,他异常痛苦,却找不到出口,也没人给他解惑。
他开始不停地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
他的精神向往和肉体欲望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那时,他和自己的同伴,生理上都产生了奇怪的压力。
苦闷中,文学帮了他。他一头扎进书店读小说,痴迷于文字的海洋里,欲望减轻了好多。不再那么苦闷,并尝试着解答自己从何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等难于回答的问题。
当他沉浸于小说的世界,原来很好的功课被落下,学习变得很差。老师,父母纷纷指责他是坏孩子。那时,其实很容易变坏,幸好,文学拯救了他,不但没有变坏,还从中悟到了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答案。
那时候,他的同学都拼命学习,蒋老师说:“今天回头来看,那些当年努力学习的同学,过得并不快乐。”
很多同学考了理想的大学,找了好工作,也有人留学回国,可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好多都发生了情感、婚姻问题,无法面对。
那些所谓的“好同学”,当年只顾着考试,没法触碰、了解、追问真正的自我,因为考试根本不考这些内容。
其实,光用高分来评价一个孩子好不好,这是很不合理的。高分,并不代表他有能力去解决情感和伦理方面的种种问题。
高分和人格的发展真的是两码事,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这些知识就转化成了我们必需具备的人生智慧。
无意间,我看到一个扎根教育行业多年的友人,在朋友圈发送的一段文字,很戳心窝,分享给您!
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遇到一点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将来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试第一,又能怎么样?
教学中,蒋老师接触了大量的学生,他说:“那些没有花时间学习的孩子,很多把时间花在了了解人性上,比如,看电影、读小说,这些本身都是有用的事情,通过这些事情,孩子们有了更多思考和触碰人性问题的机会。”
他还指出:学校不能只是培养“考试机器”。这些制造“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蒋勋老师建议,父母要多带着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体会残疾人和穷人生活的苦难;父母要多重视孩子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让孩子的内心变得丰盈、饱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在美好的事物中熏陶,从而自觉地追寻这些美好的事物,但这些,是不能被考试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个人焦虑和情感挣扎日益凸显。一个只会考试的孩子,很难触碰到人性的内涵和真正的自我,他的情感挣扎更加不容易缓解。
除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考出高分,家长们大多忽视了人文教育和美育教育。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更多美好的事物上,譬如,文学、历史、天文、电影、音乐……
多接触美好的事物,会给孩子一个扎根生活土壤的机会,会让他们在未来找到人生的答案,活出安心的自己。
那些看似没用的事情,是神奇的生命能量,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
(喜欢请点击左下小爱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