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现在的你自己吗?
是什么让你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第一时间就把答案归结为外因:从小被身处的环境,被父母老师朋友不停地输入“正确”和“应该”的“成长代码”,再依照各方的期许,不断修复层出不穷的bug,一轮一轮更新迭代成眼下这样。真的是这样吗?
即使不喜欢,好像也必须先接受。
有时候也摊着双手耸耸肩,
一副“我也没办法,就顺其自然呗”的态度。
但在我们的人生中似乎总会出现这么一个阶段,对养成模式特别着迷:小女孩的洋娃娃,少年游戏里的虚拟角色,为人父母后对孩子的种种规划,甚至在某些场合不自觉地好为人师……这种“在我们的指导下,对方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成就感,可真是会上瘾呢。当然,时常我们也会发出“好想成为他/她这样的人啊”之类的小小感叹。
与其想着成为别人,为什么你不先养成你自己呢?
自我养成,是能够跳脱出自己,以一种未来式的眼光审视自己,发现自己,改造自己的一门“独学”,几乎无法一蹴而就,点石成金。这是需要在每一天里,像打磨一块原石,将理想的自己慢慢凿出来。
再细微也罢,每一点“小进步”带来的愉悦,都会让你比之前更喜欢自己一点点。这样的积累总是越多越好,自信心也建立了起来。
我正是抱着这种心情,希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依照自己的节奏,让这些小小的愉悦感持续到来。
自我养成,也绝不是沉溺在别人呕心沥血炮制出的鸡汤里,或被人耳提面命说“听话”的事,更不是所谓“不得不去做的xx件事”。
那是什么呢?
是一种想要花心力,借由新事物构筑和实现自己的能力。
无论是学习、生活、工作上的事都可以,再小的小事也未尝不可,每一次心底里发出“要是我能这么做,完成这件事,一定会感到很开心。”这时,自我养成就开始了。
给自己找找这样的几个小项目,然后认真地不带功利地去看待它,全心投入心力去实现,且能像筑墙一般扎扎实实地垒起来,且你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小愉悦。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常常发乎于一念之间,也许还谈不上兴趣,仅仅是好奇心,比如“想画出一副美丽的水彩画”“想了解NASA工作人员的日常”“想习得一首喜欢的钢琴曲”,类似的小念想,大概人人有之吧。
由此一念往深处走,例如画水彩画,单是一层层的叠色,就有许多的讲究,想到这觉得麻烦了也就放弃了,或者随手涂鸦把过瘾,似乎也可以。
但如果将“想画出一副美丽的水彩画”的念头,当做“自我养成”来用心对待的话,会有什么不同呢?也许在下笔之前,就有了观察发现和思考的时刻,“颜料和水之间的变化原来如此美妙”在等待纸张干透的间隙,你已经产生了很多思考。
这是学习新事物时,在自我养成的状态里得到的愉悦。另一种,将一件小事培养成长久的习惯。例如,我将没有目的的阅读视为这一生的小计划,每天看一些有的没的文字。
我没有当写作者的天赋,也没有做学问的能力,更没有人逼迫我。只是纯粹地将它视为一种“自我养成”中长期可依赖的小习惯。这件事我可以做上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直到老去。
这样的习惯不会得到像“第一次完成一幅水彩画”那样即刻的满足感,但享受到愉悦的时间也会与之增长。想象当我白发苍苍的时候,对着围绕在膝下的孩子们,娓娓说着看到的听到的故事,一定也是非常幸福的。
花时间去做喜欢的新鲜事,花心力去实现的小念想,或许都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些不太起眼的节点,但如李宗盛所说“每一步,都算数。”当这些节点充满了日常中,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