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卖的卡夫卡的短篇大多以《变形记》作为书名,《变形记》是一个短篇,只是由于名气太大了,所以容易被冠以书名。我就以这本卡夫卡短篇集中的几个短篇,来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变形记》是绕不开的,这篇名篇,我在中学课本里看到过,当时没什么比较深的印象,只记得里面有个甲壳虫,模糊的记住了语文老师讲解的中心思想。参加工作后,我又一次拜读了这个名篇,看完之后,心里很痛,有种想哭的感觉。作者怎么能有这么锐利的观察,真是直透人性,用一家人作为主角,把亲情的冷漠写到了极致,甚至让我有种感觉,其他写此类题材的作者可以停下了,因为他们无法超越卡夫卡。
中国有句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跟卡夫卡这篇是说的一个意思。当你的亲人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当他逐渐变为你生活的负担时,你是否还能长久的,一如既往的关爱他?就比如这篇故事里,卡夫卡笔下的主角,变形前是一家人的唯一依靠,变形后在亲人的冷漠和厌恶中孤独死去。作者笔锋锐利,他不写一个正常的人由于生病或者残疾而遭受亲人冷漠对待,在他眼里,这样叙述可能力度不够,干脆他直接把一个人变成了甲壳虫,一个人的处境没有比这更惨的,这样处理,更能让读者像拿了放大镜一样,看到主角亲人们冷酷、无情的所有嘴脸。所以才能给人心灵如此大的震撼,年岁的增长,经历过生活的百态,你能体会到这其中的痛。卡夫卡揭示的是跨越时代、跨越地域的普遍人性色彩。所以,我很敬佩那些对亲人不离不弃,对残疾儿童不离不弃的人们,他们为这个社会提供了温度。我记得电视上报导过上海有个交响乐指挥家----曹鹏,他们一家致力于关爱自闭症孩子,这一家人依我看来就是圣人本身。
还有,里面主角的家人在主角变形之前的做法也很具有讽刺意义,主角连续五年不休息的来回奔波养家,而其他家人似乎都没有丝毫替他分担的意识,一个个似乎都活成了巨婴,让主角一个人担负整个家庭。讽刺的是,主角变成甲壳虫后,他的家人也能一个个找到生计,尤其是主角的爸爸,主角变形前几乎都不能独立走路了,主角变形之后,立即又能出去工作了。这些家人,为什么在主角变形前,不能想办法替他分担一下呢?一家人为什么不能同舟共济呢?尤其在家里啃老的年轻人,珍惜那个在前面替你们遮风挡雨的人吧。
还有一点体会,现在流行的短视频上,很多拍这种段子的----一个人成功时众星捧月,失败时,众人做鸟兽散,独留下一人品味人情冷漠----这种段子本义上跟卡夫卡这篇名篇相同,但是千千万万个这样雷同的短视频也抵不上卡夫卡这一篇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所以说,要拍好的段子,还得有好的剧本,创新的剧本,雷同的桥段拍一万遍,谁都容易腻,至此,还能说读书无用吗。当然,不能过多要求娱乐,倘若短视频创作者们能有精进意识,给网民们带来更好的作品,那就最好了。
最近有点忙碌,难啃长篇,读点短篇,卡夫卡的短篇也一样精彩。一个作家著述再多,躲在著述背后的作者是不变的,卡夫卡的短篇也一样透露着作者的世界观感,你看了卡夫卡其他的书,比如《城堡》、《审判》,包括这篇短篇《变形记》,都弥漫着作者的仿佛身处迷宫般的世界,作者假借主角,向我们描述一个个迷宫般的处境,最终作者笔下的主角,都是以在迷宫中消亡为结局-----《审判》中的K先生,在迷宫般的司法系统中像狗一样,毫无尊严的死去;《城堡》中的K先生,迷失在城堡的迷宫中,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变形记》中的主角,在至亲的身边,亲手被至亲遗弃致死,他为之奋斗的亲情,最终也让他完全看不懂了。哎,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卡夫卡产生了这样不可磨灭的世界观感,支配了他一生的创作。
就这样吧,其他的短篇请读者自行翻阅,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