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⑴尧舜:传说中的两位上古的圣贤君王。
⑵病:忧愁,文中指做不到,有困难。
⑶近取譬:从切身的生活中选取例子。
【译文】
子贡说:“如果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从而能够普遍救济众生,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必定是圣者了吧!连尧舜都很难做到。所谓仁,就是自己想立志求仁,也要帮助他人立志求仁;自己想通达仁道,也要帮助他人通达仁道。如果能够这样推己及人,也就是实践仁德的路径和方法了。”
向夫子问仁的是子贡,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军事才干的人,在政事、外交、口才,尤其是经商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
夫子教导弟子的思想核心在于仁,每个弟子呢,都很想认真地学习仁、实践仁,子贡也不例外。子贡对自己很自信。 可是没成想,夫子呢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出其不意地说了一句:“能这么做,何至是仁者呀。想必已经是圣人了,就算是圣人,比如像尧舜这样的圣王,他们也未必能做到博施济众啊!”
夫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呢就涉及到一个圣与仁判别的问题了。 何谓圣?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是具有崇高的德行,又有最高的政治地位,有德有位,德才兼备的人,那这样的圣者,他心中的仁德应当是相当圆满的了。
可夫子为什么还会说,就算是尧舜这两位古代的圣王也做不到博施济众呢? 就是说,有德有位的圣王尧舜,就算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也没有办法做到让每一个老百姓都不受饥苦,都衣食无忧。因为什么呢?阔财有限,所致有限,博施济众孰能周遍呢? 因此,虽尧舜也感其力之不足啊!
再来看仁,与有德有位者相比,有一种是有德无位的,就是心中有仁德却没有官位的,比如像孔子、颜回这样的人。他们无钱无财,无权无势,必定是无法博施济众的,但你能说他们不是仁者吗? 与此相反的,还有一种有位无德者,比如历史上那些无能昏君,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他们偶尔也会施舍一下大众,但你能说,他们心里有仁德吗?
由此可见,是否具有仁德,不在于外相,不在于所做的善事能产生多大的功用,因为功用的大小会因人因时因势而异,就算是有德有位的圣王,他也有力不足的时候,无法帮到所有的人。
因此,行仁的根本,完全在于内心,在于是否从心底里生起了夫子所说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心,而当此心臻于圆满时,仁德也就可以说是圆满了。
………透过子贡和夫子的这一段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最了解弟子的人就是夫子,最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帮到弟子的人,也就是夫子,他不但时时策发弟子呢,要志于道,要仁以为己任。看到弟子的缺失不足,他也会时时地耳提面命,警策弟子呢要注意脚下的每一步,注意脚下的每一步是否正迈向最终的人生目标,那这样迈出去的每一步呢就会非常的踏实笃定,而不虚浮、不偏失。
如此说来,夫子亲手给弟子搭建了一座可以通向仁、通向圣贤的阶梯。
只要心心念念的努力追求仁,踏踏实实的努力践行仁,仁呢就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美德。
而随着我们心中的仁德内涵不断地加深加广,成圣成贤这样的高远的生命境界也并非是远在天边,遥不可极的呀。
夫子告诉子贡,要想踏实地践行仁道,首先要发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欲求之心。在这个推己及人、待人如己的欲求心的推动之下,帮助自他共同趋向于美好的人生境界。
接下来“立达”之事当从何处入手呢?夫子告诉我们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能近取譬,就是从自己出发,将自己所要的所喜欢的,推之于他人,知道他人也和我一样。
“方”就是方法、方术。这个行仁的方法就是恕道,说起恕道与子贡也有一段渊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子贡请问夫子可否赐予自己一句可以终身行之的话,夫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合在一起,就是夫子所倡导的忠恕之道,也就是我们践行仁道实实在在的下手处。
………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如果没有至圣先师孔子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没有弟子们非常用心的,反躬内省,笃实践履,
没有师弟之间的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那么今天,我们是无法感受到儒家是怎样的气象万千。
但愿夫子和弟子这些美好的行谊,能够因由我们一天天日积月累的读诵和用心的效学,而永驻于你我心间,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最深最美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