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后,好多有识之士看出了当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救国图强之路。形成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大气氛。在普遍学习西方文化的大趋势下,辜鸿铭却不遗余力的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难能可贵啊!
当林则徐、严复、林纾等人纷纷翻译西方典籍的时候,辜鸿铭翻译“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大学》。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和精神道义,辜鸿铭在1884年发表的《中国学》一文中指出“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的工作不过是应时之需,虽然数量惊人,但并不全令人满意。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厚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为了消除偏见,他决定自己翻译儒家经典。1898年翻译出《论语》,1906年翻译出《中庸》和《大学》。辜鸿铭的《尊王篇》《日俄战争的道德原因》《春秋大义》等英文著作也在西方受到极大欢迎。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1867年10岁的辜鸿铭跟随义父布朗去英国。临行前,其父辜紫云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去德国学习,后到英国,1877年获文学硕士后,又赴德国莱比锡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赫赫,40年后,当林玉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经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
1885年,辜鸿铭来到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1915年任教北大,讲英国文学。1923年辞职。1928年逝世,享年72岁。
周君亮《追忆怪才辜鸿铭》中说:“在清末民初,严复伍光建林纾及辜鸿铭,均以沟通中西文化著名,严复伍光建与林纾都是将西方的学说或文艺介绍到中国,只有辜鸿铭是将中国学说介绍到外国,因此他所享的国际声誉独高,德国人曾将他的著作译刊,且组织辜鸿铭具乐部与研究会,专门研究他的思想。”可见辜鸿铭的远见卓识和与众不同以及在西方人眼中的崇高地位。
震瀛在《记辜鸿铭先生》中说“他是中国唯一的文人最给外国人崇拜的,因为他能够把中国固有的文明,宣传到外国去。不像别人只说外国的东西好!”罗振玉撰《外务部左丞辜君传》里写道:“(辜鸿铭)乃译四子书,及我国典制诸书为欧文。每一脱稿,列国争传译。”可见辜鸿铭文字在国外之风靡。
沈来秋在《略谈辜鸿铭》中称:“这一时期,德国人士认为,可以代表东方文化的两个人,除了辜鸿铭之外,便是印度的泰戈尔。泰戈尔只是一个诗人,而辜鸿铭除了哲学家、文学家之外,还是一个政论家,对于德国的基本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可以看出,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辜鸿铭就是东方文化的代明词。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不但要售票,而且票价要高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梅兰芳戏票一元二角,辜鸿铭的票二元。足见他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有“清末怪杰”之称的辜鸿铭。真是在他的宣扬之下,才使得儒学走进了西方。希望每一个读书的中华儿女都能记住他——辜鸿铭,向西方大力宣扬儒学的中国第一人。拖着辫子讲英国文学的北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