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第一章:始皇革命之一号文件
艺凡:秦国灭了六国之后,颁布了第一号文件?
易中天:对的,内容是关于名号的。名号是很重要的。
艺凡:那怎么改的?
易中天:有不同的意见,群臣和博士们的建议是叫“泰皇”。因为此前人主的最高称号,一是王,二是帝,三是后。夏代称后,商代称帝,周代称王。现在,夏商周都已是明日黄花,后也好,帝也好,王也好,岂能再用?
艺凡:哪有更好的吗?
易中天:有,皇就是。皇就是。三皇之后是五帝,五帝之后是三王,三王之后是五霸。五霸低于三王,三王低于五帝,五帝低于三皇。由此可见,皇最高级。三皇中,泰皇又最尊贵。以此为号,嬴政应该满意。
艺凡:满意了吗?
易中天:没有,因为他对一切旧东西都嗤之以鼻。在嬴政看来,他的事业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必须发明创造,还得嬴政自己来。结果,是叫“皇帝”。
艺凡:这个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易中天:这是一个复合词。其中,皇是形容词,是定语;帝是名词,是主语。所以,皇帝也可以简称为“帝”。皇帝之国叫帝国,皇帝制度叫帝制,原因就在这里。
艺凡:帝不是商代的称号吗?怎么还可以用?
易中天:因为帝的本义是“缔造者”,这当然很对嬴政的心思和胃口。何况在商代,帝既指人主,又指天神。天神是上帝,人主是下帝。人神共用的称号,嬴政当然喜欢。于是,他一笔圈中了“帝”字。
艺凡:也只能称帝了。
易中天:但不能称下帝,得叫皇帝。皇的本义是灿烂辉煌,皇帝即“皇皇大帝”,当然比下帝好。实际上皇帝一词,古已有之。炎黄二帝中的黄帝,本来就叫皇帝,即“伟大的缔造者”。后来“皇帝”多了,只好把他的名称改成“黄帝”,意思是“天下之中体现了黄土之德的伟大缔造者”,或“中央大帝”。黄帝成了中央大帝后,其余那些伟大缔造者,便被安排到东西南北四方,分别为赤帝(火)、青帝(木)、黑帝(水)、白帝(金),与黄帝合为“五帝”。物以稀为贵。伟大缔造者多到五个,便未免掉价。为了再设一个等级,只好把“皇”这个形容词当名词用。“三皇五帝”的说法,就这样被发明出来。
艺凡:嬴政对这段历史有过研究?
易中天:没有证据表明研究过,也许当时的他,只不过自认为“功高五帝”,又不好意思“比于三皇”,这才发明出介于二者之间的“皇帝”来。皇帝,即皇和帝,是皇也是帝。
艺凡:这号文件意义很重大啊。
易中天:嗯,表面上看,嬴政由秦王改称皇帝,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他需要有一个足以“称成功,传后世”的称号。但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则后世的开国之君,岂非也可以见样学样,把皇帝换成别的什么头衔?为什么没人改呢?因为没有必要。
艺凡:那么,嬴政的变更名号,就有必要吗?
易中天:很有必要。事实上,当秦王嬴政将韩、赵、魏、楚、燕、齐都收入囊中时,天下和秦便都变了。此前是邦国林立,现在是独此一家。那么,秦在“之一”的时候叫王国,“唯一”的时候难道还叫王国?显然不能。
艺凡:那叫什么?
易中天:帝国。这当然是大变革。性质变了,称号也得变。元首叫不叫皇帝,就看你要不要帝国。后来的汉、晋、隋、唐、宋、元、明、清,都坚持帝国制度,所以他们的元首都叫皇帝,谁都不会更改。
艺凡:皇帝与帝国,俱为一体。
易中天:这样一个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始皇称帝之初甚至之后,却备受争议。
艺凡:什么争议?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反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