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个月以前,我写了《列车小事》这篇Blog, 最近收到一条评论,写得很长,我认真看了,觉得他戳中了我。
我觉得我有必要对《列车小事》 更深入地探讨一番。
我曾经在两年以前写过这样一篇《杂谈1》 ,在这篇Blog中,我写到了这样的一个情节:
当然还是要说,先从大学生三字说起,现在回忆起来一周多以前的一个小事依然让我耿耿于怀,我们去旅行,到景区,然后要排队进门,我打趣地说,注意素质,好歹咱也是大学生,然后有个同学也很理直气壮的说,学生就可以了,前面那个字还是不要加了,免得给那个词丢人。我诧异,尽管我此刻上的是大学名叫某某学院。但以后发文凭还是大学本科啊!我不是大学生?或者我这样的又能给大学生丢什么人?
我说作为大学生要注意形象。当时我的感觉是啥,现在却记不得了。只是记得,我不高兴了。
那三个字并不神圣,也不丢人。我的学校也没什么让我丢人。我以后甚至还可能为他增光。这不是很好吗?
我还在考虑,它究竟代表着什么?我感觉我已然符合了那三个字的标准,可是我又想到选修课老师说的那些标准,我知道我差的远。但是还是要比,与身边人相比,我感觉我还是够格的。
这件事情,我一直记得,不曾忘记。我无形当中其实走到了一个较为极端的方向,没有摆正心态,也就是说我很看重外界对我这样一个所谓「大学生」的看法。这样的心态,让我背上了一些心理负担。我害怕外界的声音会那样说,「现在的大学生怎么都这样!」
所以,当我在《列车小事》 中说到「同情」的时候,也其实在句子中透露出我也希望读者同情我的处境,不要觉得我不仗义,不要有「现在的大学生怎么这样!」的想法。至于当时实际的心理,我仍然认为存在着同情,或者说是觉得她们可怜的心态,同时我也说过,我把自己框在了受过高等教育这样的形象里,当看到这样的人需要帮助,我没有提供帮助,反倒是另外一个中年大叔提供了帮助,这种反差确实让我有几分惭愧。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会在实际生活中真的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而多管闲事或者多乖,只是说我认为近在眼前的举手之劳我会认为我理应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让个位子给老年人,比如在排队的时候能够遵守秩序不插队。
我其实还可以假设一下,假如当时坐在我对面位置的不是个衣衫不整面容憔悴的老妇人,而是个年轻漂亮的美女,她也有一个手提箱之类需要放到行李架上面去,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帮她做这件事情。而即便是我自己没有能够替她做这件事,我如果形容我的这次遭遇,也不会用上同情这个词!这样的对比之后,我想表达的,其实还是我原文提到的嫌弃。我之所以不愿意帮助她,是因为我嫌弃她,觉得她脏,丑,穷,我又怕别人说我身为一个大学生如何如何,于是为自己打圆场说自己同情她,或者说可怜她,但是毫无疑问地是,最终嫌弃还是战胜了可怜。
但是,就如你所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的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可怜人。就算在辆开着的列车上,也有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抱着同情的态度,自己也会活得很累,反倒是抱着一个尊重平等的态度,其实是最好的。我当初之所以写那样一篇列车小事的文,也是希望通过记录这样一件事,记录下来一些东西,改变自己的一些心态,只是当时并没有太过深入地讨论。所以,也感谢你,能够促进我更深入地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
1 我确实有一种身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负担。所以我用到了同情这个词,也希望借此博得看这篇文的网友的同情。所以,其实我真得应该扭转一下心态了,现如今大学生遍地都是,受过所谓「高等教育」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干嘛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2 我所讲的同情确实不同于你的理解,我的理解可以用可怜这个词来替换。
3 我对于老妇的嫌弃是大于同情或者说可怜。所以最后才没有帮助她。
剖析自己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很害怕剖析自己,怕最后面对一个丑态百出的自己,但是事实上,勇于剖析自己很重要,剖析出自己的一些弱点缺点并能勇于改正之,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事情,长久下去,将会受益良多。只是,自我的剖析并不容易,所以有时候会出现问题,这时候,其实需要其他人的参与。在我离开学校的最后一个晚上,和wwh说了很多话,也讲了很多之前没有当众说过的话,虽然在心里思考过,但是当那些话说出来还是觉得神清气爽一般。
人还是要阳光一些,直面自己,直面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