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千古万卷笔墨有诸多贞妇的形象,令今朝的文人墨客被那洋溢的浓浓诗情与拳拳深情所感动。自古以来,女子便用她们的实际行动去守卫着心灵的一片净土。在青春的旅途中,他们本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姿,或是肤如凝脂,面如桃瓣;亦或是鼻腻鹅脂,温柔沉默。姣好的面容本可以有一个携手一生的伴侣,可是在“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背后却是无情的坎坷命运,多舛的命运带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这是何等的残忍。曾经的相爱却幻化成泡沫,最终消失在了时光的尽头。
怎奈红颜易逝,恍如一江春水东流不复返。或许有过感动,但更多的是感伤。而今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女人怎么会如此的执拗,本来可以另觅良人的,可是只有这些经历过的人才会体会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那份喜悦、那份欣然。经过时光进而积淀成一份忠贞,在《上邪》中便有所体现,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便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偶读《诗经》中的《鄘风·柏舟》便有所体现,如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五他它,母也天只也!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以至于古人称丧夫为“柏舟之”获称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旧时将这首诗与共姜相联系,认为是共姜自誓之作,或认为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节,父母欲她而嫁之,誓而弗许,作此诗《毛诗序》或认为是共伯被弑,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诗。当然就是源于旧说,更可信的说法便是体现了一个待嫁姑娘的决心与坚贞。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头发飘垂的他正是我日思夜想的那个少年,亦是我相中的好伴侣,既然心意已决,那就不会轻易改变。这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毅的女子的形象,在当时父母之命媒说之言是不争的事实,如若要求婚姻自主确是需要一种勇气与果敢,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在择偶的问题上母亲和女儿的意见往往不能一致,母亲相中的女儿不屑一顾,女儿中意的母亲坚决不准带回家来。这种事不但在古代有,今天还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例如白俄罗斯民歌《妈妈我要出嫁》中,妈妈给女儿挑了好多人家女儿的表态都是“妈妈,我不嫁给他”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呦妈妈》中女儿为自己辩解说:“哎呦妈妈,你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母女意见不统一,爱情便发生了危机。女儿要么放弃己见,要么作坚决的斗争,然而文中的女主人公却是另一种态度。她坚绝的这种程度,母亲也就难办了。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里又饱含了多少的辛酸与痛苦可是却依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决心-堪比磐石般的坚决。可是爱情面前正是需要这一份坚持。
再如被称为妇女史的《烈女传》也有许多坚贞妇女的代表,记载了许多“奇”女子的故事,其中歌颂了古代妇女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内容。至今看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烈女传》中除了一些贤妇之外,大都是贞妇烈女,贤妇因辅佐其夫或是其子成就功业而受到褒扬,而贞妇烈女为了博得褒扬所付出的代价确是极为惨烈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古时大丈夫三妻四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男子同时有多个女子是身份的象征,就算婚外传出风流韵事,也会一笑置之。《孟子》里潦倒的齐国人都有一妻一妾,而《红楼梦》中贾府对于贾连偷腥则安慰王熙凤说“世人都打这么过来的”言语是默认与淡然。反观女子她们必须遵循三从四德的,婚前要守身如玉,如果不幸丈夫死去,则要为丈夫守贞。其实所谓的贞不过是对男子的“忠”,贞妇烈女自古有之,只是南宋以后尤为多。
曾倾慕于纳兰容若的“一生一代一双人”大概这就是爱情里最美好的模样。可是爱情的开头总是适逢其会,海誓山盟,结局不免天各一方,触不及防。聚散有时,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在我们的眼前上演又谢幕,只遗留下那些个坚守誓言的孤独者-贞妇。正如徐志摩口中所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可能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会因这份坚守而更加坚韧,这些个所有的不幸都会成为坚强。最终蜕变成了一位坚毅的妇女战士,所以对于这些战士们,我有一份同情但更多的是一份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