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才能成就孩子
——幸福家第三阶总结
第三阶的学习已经过去5天,让我回顾一下还留在我脑海中的某些词语或者句子。
心智化、无知、好奇、相异、暂停、觉察、身体记忆、时光隧道;先做,再做到,做好;要么妥协,要么把事情搞大;背后有人;
一脸的嫌弃;那是你的投射……
让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一下心智化吧。
所谓心智化指的是将心比心,既包括自我的反思,也有对他人的观察和对他人心智状态的理解。
外在的刺激事件往往会激起我们的惯性反应。这个时候刺激的是杏仁核负责的情绪中心,以非理性方式产生身体或情绪的反应,而我们容易被卷入到这样的情绪反应中而不自知,以习惯模式被裹挟着。
某个刺激事件为什么会引发我们的情绪反应呢?那是过往留在内心深处的创伤在此刻的呈现。越是和亲密的人在一起,例如伴侣、孩子,引起反应的事件越多,产生的情绪也越多,所以不少心理学人士认为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修复自我的练兵场。面对种种引发强烈反应的刺激事件多一份觉察,便是我们疗愈自我,提升心智化的过程。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是你的权力和自由。当我们对刺激事件的即时反应多一份觉察和暂停,意味着我们开始启动前额叶的策划中心,进行理性的话语和思考,这是心智化的开启。
在亲子关系中如何觉察,避免情感卷入?
首先是觉察。觉察我的感受,例如情绪、想法、身体;对自己被激活的部分问5个为什么?同时感受一下孩子的情绪,他想表达什么?我可以做什么?
其次是识别。确认与命名情绪、想法或行动,用话语与自我产生连接;澄清,情感表达,事情的逻辑关系,充分表达。
再次是试验。尝试使用语言表达,尝试使用语言稳定法,尝试使用身体连接等等,不怀有目标,以无知、好奇、相异的心态去探索。
心智化包括思维的认知、情感、人际互动。
交互的心智化体现的是每个人把他人的头脑放在自己的头脑中,如同他们自己一样。需要完成的是自我觉察和他人觉察。
情绪的心智化则是在情绪状态中的心智化,对情感的感觉和思考,感知到情感。
认知心智化包括角色的承担能力,能够进入一种采取他人心理视角的认知过程的能力。第二是依据他人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作出推理。
人际心智化,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他人,我的世界你不懂。我们的经验启动对相似性会产生共鸣,而对相异的部分容易启动判断,这是人类寻求安全感的天性决定。每一种艺术创作其实都是表达自我,是自我确实部分的升华。同时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以投射和投射认同的游戏建构我们的世界。我们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别人,以致于造成他或她的巨大改变;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例如你不高兴,便刺激别人跟你一样不高兴;刺激他人产生你一样的不愉快体验,并使对方像以前让你不愉快的人一样对你。瞧,我们就是这样彼此配合,扮演着你的内心期望的角色,也许你会说:“不,我没有。”可是潜意识的游戏就是在你不自知的状态下悄悄进行。听,也许只是听到我们想听的;看,也许只是看到我们想看的。
由此看来,觉察,悬浮的第三只眼,的确是我们看透自己的一柄利剑,就像阳光,阳光照到的地方就没有阴影。但这似乎会陷入另一种循环,阳光照到也许只是让阴影转移了一个方向呢,不知道,的确不太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而你我这个人又到底是怎样。
课程中老师呈现的个案其实有很深的印象,但如果不是现在的总结,我几乎忘记了这个部分,那天上午酣畅淋漓,情感流动的一幕。涂老师的一句,如果我不去帮他们,我便会觉得绝望(不知道有否变形,记忆有时不可信,不是吗),涂老师和聂老师对话中,“我总是感觉到被拒绝”触到了我。聂老师用舞动的方式和涂老师工作。那一段苦苦挣扎,突出重围,重获新生的演绎让我感动。在聂老师的带领下,涂老师的舞姿也逐渐柔软,我想那是心的柔软。那一段犹如嬉戏、打闹的舞蹈,犹如母亲和孩子充满亲情的舞蹈深深的打动我,我为涂老师的破茧感到由衷的高兴。
愿望未达成,需要未满足就是创伤。没有人没有创伤,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自己,创伤有时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一个人创伤的疗愈也许需要的是有一个在类似的关系中被重新对待,被关注,被爱,被允许,也许这样就打破了那个循环的模式,修复了创伤。聂老师和涂老师呈现的这个生动的片段我以为是这样。
活出自己,才能成就孩子;自己不知道,孩子才能知道;延迟理解,才能理解。以此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