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跟杰宝爸爸一起收拾杰宝的卧室,整理出了满满一大箱子的乐高。
这是过去十年,圣诞节、生日、六一等各种节日,我们及亲戚朋友陆陆续续买给他的礼物。
杰宝的玩具还远远不止这些,几年前我们出国的时候,就用宜家的蓝色大塑料袋装了满满六大袋玩具,连同他的电动玩具吉普车一起,都送给了朋友。
看着尘封已久的乐高,杰宝爸爸问:“我们是不是给孩子买了太多的玩具?”
晚上,杰宝放学回家,我问他:“你从小到现在,收到的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呀?”
杰宝挠了挠下巴说:“呃……我得想想……”
我说:“妈妈小时候最喜欢的礼物,是姥姥送的一件连衣裙。”
我生于70年代末,那时候,城市的物质生活远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小时候,父母并不经常给我买礼物,过生日也没有买蛋糕的传统,顶多就是烧几盘好菜。
我最难忘的礼物,是五岁上幼儿园那一年的六一节(没错,真是5岁的时候),妈妈大中午突然出现在幼儿园里,给我带了一件淡粉色的格子连衣裙。
一晃30多年过去了,童年的记忆多已模糊不清,但我还清晰地记得,在那个阳光灿烂、微风习习的中午,那个小女孩穿着格子连衣裙,快乐地转了几圈。
有了孩子以后,我跟很多父母一样,喜欢在生日、圣诞节和六一等各种节日,给杰宝买他喜欢的玩具,比如新款乐高、水枪、各种益智玩具等等。我喜欢看着他抱着礼物乐开花的样子。
但是我慢慢发现,杰宝开始把收礼物当成理所当然的事了。有时候,如果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会不开心很久。
美国密苏里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心理学家,曾经针对700位成年人做过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经常给孩子物质奖励,包括节日礼物、奖品等,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变得非常物质主义,认为个人的成功和幸福要通过物质的品质和数量来衡量。
信奉物质主义的成年人出现婚姻问题的风险更大,沉迷赌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幸福感也更低。他们不快乐是因为,物质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尽。
这项研究发现,父母如果经常有以下三种行为,容易培养出物质主义的孩子:
1、当孩子们取得成绩时,比如成功加入足球队,考试拿到A,就给孩子送礼物作为奖励;
2、把送礼物作为表达爱的方式;
3、把夺走孩子的“资产”,比如最喜欢的玩具或者电子游戏,作为惩罚孩子的方式。
研究人员说,送孩子礼物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父母让孩子把快乐、成就与物质联系在一起,让孩子相信,快乐和成功需要由物质来实现,而且他们成年后,也更有可能通过物质来衡量他人的价值。
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并发表了论文《物质主义的高代价》。
论文认为,过于关注物质价值的人,与那些认为物质相对不重要的人相比,无论是个人幸福感还是心理健康都更低,而且更容易忧郁、焦虑、自恋,或者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参与上述研究的学者给父母们提了一点建议:给孩子买礼物要有所节制,不能动不动就用物质来奖励孩子;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爱他们的人,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
如果不买礼物,那有什么办法可以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呢?
有心理学家建议,把体验,而不是物质礼物,作为对孩子的奖励,比如:
1、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
2、购买演出、体育比赛、音乐会的门票;
3、妈妈或者爸爸一天的全程陪伴;
4、买喜欢的图书;
5、参加慈善活动,比如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赠送图书、文具等等。
基于这些原因,老母亲决定从今年起,六一节不再给杰宝买礼物了。当然,我们还是会保留生日和圣诞礼物的传统,但是会选择更有意义的礼物。
今年我会跟杰宝商量,我们一起做一件特别的礼物送给妹妹;将来,等妹妹长大了,每年六一,让兄妹俩相互送制作礼物送给对方。
也许,我们对孩子最大的爱,不是倾其所有,让孩子享有最好的物质生活,而是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对自己的爱与帮助。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也许不过是一个简单的……
—END—
欢迎关注我的公号“蜗牛与鲸鱼”,海龟妈妈,有两个呆萌的娃娃,十年科技媒体经验,关注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中西教育的碰撞。欢迎加微信“woniu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