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明白了”--最可怕的自证预言。
这是笑来老师在得到专栏里写的一句话,我至今感受至深。其实这就是我们为了提高效率而去过分简单化的一个逃避深度思考的过程。
同样,笑来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最大最深的陷阱》中提到关于迷信权威也是一样的道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个体都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 任何事情其实都比看起来的复杂(即便在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复杂多少),处理难度都会随着认识深入而逐步加大…… 很快,绝大多数人在这里就挺不住了,那怎么办??有两个(懦夫的)选择:
??过分简单化?和迷信权威??
过分简单化(Over-simplification,Over-generalization)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降低理解与处理的难度。至于“提高效率”,只是借口,因为这么做根本无法提高效率,欺骗与自我欺骗的结果就是生活在另外一个臆想出来的世界里 —— 在那里也可能确实能“体会到”效率的提高罢,反正,这世界会向他们证明且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他们想的就是对的。
??迷信权威也一样,直接能体会到的好处就是“效率的提升”。
迷信权威更为可怕的地方在于,这么做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大脑发展 —— 即,直接让别人的操作系统跑在自己的大脑里。自己的操作系统原本是可以自我升级的,但脑子里若是有个别人的操作系统在跑着,那么自己的操作系统就会逐步衰弱,退化,乃至于消亡…… 最终,与中了病毒、被木马控制的操作系统无异 —— 渐渐或者瞬间成为僵尸网络中的一员。
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们之所以会迷信权威其实就是为了图个方便,为了“提高效率”,但是实际上我们不会因此提高效率。
当我们知道了迷信权威其实是自己逃避深度思考追求“效率”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倾向于去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多去寻找深层次的连接。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盲目的模仿别人,永远不要迷信权威。做到这点,就能够成为一个“彪悍”的学习者。
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了别人,就相当于自己屏蔽了一部分的思考空间,你没有怀着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本身,只是看到那件事情的好处,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你只有通过批判性的思考才可以找到问题本质,找到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锻炼我们会越来越强。
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需要找到其本质,看到本源,通过各种方式去推翻结论。
有一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看到自己喜欢或者仰慕或者欣赏的人的时候我们就会自动屏蔽他身上的缺点,我们做的只是一味的顺从,接受。因为我们害怕自己和他的观点不一样,害怕自己处于危险边缘,我们希望得到他的认可,我们希望有安全感。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被其利用,掌握。这是我们学习上的障碍。
2、深度思考是什么?
说深度思考之前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当你看到一只鸟时,即使你知道这只鸟的名字,也依然对它一无所知,你只是知道了人们怎么叫这只鸟。至于它在夏天横跨整个国家,飞行上万英里时,是如何辨别方向的,没有人知道。
第二个例子,是费曼在即将离开巴西时,发表的一个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有一个深爱希腊文的希腊学者,跑到别的国家发现那里的人都在研究希腊文,甚至小学生也在读。他非常开心,因为他们国家的小孩都不大爱念希腊文。在一个主修希腊文的考试上,这位学者问学生:“苏格拉底谈到真理和美之间的关系时,提出过什么主张?”学生们答不出来。然后学者又问:“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中和柏拉图说过什么?”学生们立刻眉飞色舞,以极其优美的希腊文,一字不落地把苏格拉底的原话背了出来。可是,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里所说的,正是真理和美的关系呀!原来,这个国家的学生学习希腊文的方式,是首先学会字母的发音,然后是字的读法,再后来是一句一句地学。对学生来讲,苏格拉底的话只不过一些人工化的声音罢了,没有任何意义。
这两个例子背后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名称,并不等同于真正理解它。我们使用宽泛的,一般化的语言掩盖了对于一件事情真正的理解。
我一直在说要深度思考深度思考,那么我们深度思考的前提就是把那些基础知识都搞得滚瓜烂熟,信手拈来的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深度思考,也就是说我们要只字不差的阅读,这样做就是逼迫我们自己去全方位的了解信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忽略了信息才导致我们根本没办法深度思考。但是现状就是:
大多数人为了避免深度思考,可以做任何事情。
那么当我们把基础知识都搞熟悉之后该怎样做呢?正如《beyond feellings》里面讲到的:
The ess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is evaluation.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就是评估。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used in critical thinking is asking probing questions
批判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追根究底的问问题。
批判性思维也与深度思考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为什么我们很难深度思考?
这里讲的没错,我们总是会避免思考,避免去问自己问题,但是我们只有通过问自己问题的过程才可能把这件事情分析的更准确更清晰,真正留下更必要更准确更核心的答案,除此之外没有经过思考过滤的东西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只要举一个反例子就能够推翻,那只是敷衍人的东西。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思考呢?为什么我们不会活在未来呢?为什么我们不去为将来做准备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临时抱佛脚呢?为什么我们做事情做事总是想当然?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相信别人都不相信自己呢?
因为这是我们的基因在作祟,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面对危险就对必须紧急情况做出反应,要不然就会很危险。这是一种生存本能。
4、 怎样深度思考?
那么我们怎样去正确的建立一种深度思考的模式呢?我在《关于“看透”的考试秘籍》里说道霞姐首创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思维反转”。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找到每次思考的异同点,在针对正确答案去找到一种“学霸”思维路径。通过这样的训练,旨在通过做题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在下一次做题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
那么,这一点同样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问题当中,我们针对不同领域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掌握知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问自己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记住一个在下一次可能会改变的问题上面。
再分享一下费曼的学习法(也是深度思考的方式):
第一步,选择一个概念。这适用于任何学科的任何概念。
第二步,教授这个概念。把你的教授对象定位为小学生,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去解释这个概念。
第三步,返工。这一步针对的是第二步你解释不清的地方,再返回到原材料中,重新学习。当你可以解释清楚后,合上课本,继续第二步教授这个概念。
最后一步,回顾和精简。把你刚刚对于概念的解释写下来,然后大声读出来。如果有不够简洁或者听起来让人困惑的地方,那就再一次精简,用最少的文字去解释清楚。而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真的理解了这个概念的实质。
有趣的是,当你真正使用费曼的方法时,就会发现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每一个概念,不要用似是而非的另一个复杂概念去简洁解释,而是问最基本的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来直接解释。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一直追溯事情的基本真理,然后,从基本的真理出发,再进行逻辑推导。这是物理学教给我们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5、深度思考的应用
这个方法跟笑来老师在得到专栏提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建立自己价值观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巨大问题,那就是“以偏概全”:
有一个词,大家都听说过,但几乎都不知道这个词从始至终都像鬼一样依附在自己身上,影响了自己终生的一切:
以偏概全。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当作全世界的感受,把自己的观察当作全世界的观察,把自己的看法当作全世界的看法……一切都从自己出发,全然不知道别人可能跟自己不同,别人所身处的世界一样可能跟自己不同——甚至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我们怎样解决这种以偏概全的问题呢?同样,笑来老师的答案:
我们之前一直在说的元认知能力,其实就是避免以偏概全的最好方法。
当我们做出一系列举动,并且得到外界反馈的时候,你能否过滤掉与这些反馈不相关的因素,仅仅考虑这些反馈的合理性呢?
这其实就是你战胜自己的认知偏差,客观公正地去对待反馈的能力。
更进一步,如果你发现反馈结果和自己预想的不同,你是否有勇气否定自己最初的结论呢?
这同样需要你能够分辨出,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个人品质。否定自己过去错误的想法,并不代表否定自己。
这些都是我们克服以偏概全的重要品质。
你甚至不需要观察别人,回顾一下自己以往的经历,也能看到自己在每个时期做过的以偏概全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鼓励大家经常记录。如果你有记录的习惯,翻看过去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就能回想起当时的感受。
并且能和之后相应的结果对比一下,就有机会找到自己的思维漏洞,进而对症下药,修正这些以偏概全的错误。
6、加餐
其实说白了,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是从信息当中去分辨“主观看法”和“客观事实”的过程的能力。这个能力的锻炼也是纠正我们认知偏差的一个过程,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那么在这里我提出一个对自己提升的训练方式:
1. 现在是什么样子,事实是我看到的这样吗?
2. 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子,全部的原因是哪些?
3. 在全部的原因中选哪个进行提升,结果会更好?
4. 针对这个原因有哪几种提升方法?
5. 在全部的方法中选哪个结果会更好?
6. 我会这个方法吗,谁会这个方法?
7. 现在需要做出什么行动?
8. 以上7步无限循环。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会条件反射似得去思考一件事情的对和错,好还是坏,但是我们要知道:
正确本身,其实很可能并没有什么价值。
正如这张图:
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