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有的人觉得无结果的事情没有必要做,浪费光阴;有的人觉得,结果带有诸多不确定性,太在意了,反而会失去过程参与的斗志和乐趣;又或者,还有的人会觉得,过程要得,结果也要得。
别人的想法怎么样,我没有寄居于其肠肚,无法揣度。
我自己的想法——享受过程,重视当下,结果听其自然。
用最笨的理由来证明之,就是生命是一个过程,但所有生命的结果都只有一个,死亡。
如果看重死亡这个结果,会觉生也无任何意义,反正早晚都是死;
如果享受生命过程本身,那就会让你我在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思考,都战斗,都快乐,都无惧。
严歌苓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喜欢她笔下灵动鲜活的人物,喜欢她每字每句包裹的真情,喜欢她看透人性笔锋流转出的世态炎凉,喜欢她巧妙设计情节出人意表的超强画面感。
她曾经做过演讲,诉说她的写作旅程。
她在写《陆犯焉识》的时候,曾经花好大一笔钱去青海体验生活,请劳教干部喝茶讲故事,请既会说日文又得懂英语还得讲一口流利中国话的翻译随行,屡次去日本了解那里的生活。所有这些功课对她来讲,她就用了一个词轻松带过,那是她的“使命”。她说由于这部小说带有一定政治色彩,有很强的敏感性,一般出版社会敬而远之,她做好了写完就束之高阁的准备,做好了自己花的所有钱都打水漂的准备。这个过程她是很享受的,也是我所钦佩的。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上天眷顾,宇宙法则起作用了,她取得了人们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得到了她本该得到的结果。
之所以用严歌苓这个例子来,一是因为个人偏好,二是因为她声名远播,影响力会更强一些。享受过程就会用心投入,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金钱,结果只是一种副产品。有它,会锦上添花;没有它,过程之中那个真实活着、努力战斗的自己也是对生命最好的献礼。
关于结果和过程我还想用另外一个例子,那就是学生时代很多懵动春心的少男少女,因为一些可知不可知的原因最后分道扬镳,是不是就该否定当时付出的真心和纯性。
如果看重结果,当事人会认为浪费了青春;如果享受过程,就会把彼此曾经的付出当作青春最美好的记忆。
梵高的例子想必很多人都了解,那个才华横溢命运却多舛的天才画家,死后留下了千多幅绝世珍品,死前却潦倒不堪。如果注重结果,就没有梵高饿着肚皮还视画画为生命的无数赞歌,也没有顶着精神抑郁的极大痛苦却将生命中最美好的色彩泼洒画板的后世传奇。他,生来就是为了享受作为画者的孤独旅程。
为人父母者,将生命带到人间,真的是为了养儿防老吗?
儿要无能,拿什么防老;儿要不孝,遑论防老;儿要能且孝,势必是作为父母用优秀的基因感染之,父母如此优秀,需要儿来防老吗?
既然结果说什么都不重要,那生命过程之中的爱、陪伴、相惜就一定不可少,不然怎能妄自称为高级动物?
看重结果的结果就是,结果实现了,虚无和困惑会再次袭击;漠视结果的结果就是,不管结果怎样,努力了,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