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与人接触就是没做事
昨天《生活技能》课招生很失败,没有家长表现出报名意愿,受到了点打击,反而觉得是好事,这说明我们可以发现错误去改进,把错误一个个改掉了,正确的路不就探出来了吗?如果不去做事,连错误都发现不了,更别提有进展了。
今早醒来,朋友圈里看到《打工子女开学离京 父母月台含泪送别》,点进去看了开头,就没敢往下看,怕催泪,突然心里反问自己:待在这里(皮村)这么久,我给孩子们带去了什么?尤其开学以来,一直待在办公室里琢磨着课程开发、宣传之类的事,不去行动,对这些孩子是没有影响的,对面临的问题也是解决不了,这根本就不配称作做公益。
我们就两个全职,没有所谓的前台后台,不像大公司,前台有很多人负责业务,大量接触客户,后台的人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就可以了。如果我们都坐在办公室里,那就像后台一样,没有了前台,没人做业务,就不可能有收入有进展。因此,我简单地归纳一条评判标准:如果我不去接触办公室外边的人,那我就不是在做事。
一朝醒悟后,我和博分享了我的感悟,我们决定赶紧把同心书屋开起来,小朋友课间可以去借阅,同时低价招收晚托,积累客户,有了客户,与家长建立联系后,再开始逐步带入课程。理清今天的工作后,我立马行动,与上学期老师沟通取经,贴海报、广播,招募小义工,孩子们报名相当踊跃,两个课间就有67个小朋友报名,有好几个小朋友是冲着每周一次的电影福利去的,有的小朋友是跟风报,有的小朋友是不想午休,有的是喜欢看书,有的就是想去做事情(觉得做小义工有意思),报名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但无论那种,孩子们只要有兴趣,行动力就超强的。有行动,才能把事情往前推进呀!
做事的兴头一上来后,就活力十足的。上午间隙,看到夏令营的家长在幼儿园看孩子,就跑过去做个家长访谈,问问孩子夏令营后的改变,那位妈妈脸上表情像花朵突然绽开了一般,开心地对我说:孩子变勤快了,以前都不做家务,夏令营回来就主动帮我做家务。刚买菜回来,有那些瓜,就马上过来开袋子削皮,我都说那个还不炒,不用削,他还特别想做。看着她灿烂的表情,特别想拿录像机给拍下来。聊着聊着,聊到教育的投入,谈到学籍,有可能要回老家,县城里一个班五六十号人,而且怕小孩不适应,成绩变差,因为有人回老家读就变成这样了。如果送去封闭式学校,没有爸妈在身边,肯定对孩子成长不好。说到这里,她开始揉眼睛了,眼泪悄悄地冒了出来,碰到这个没法解决的问题,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了,赶紧结束话题,让她先忙,告别,希望能让她的情绪冷却一下。回到办公室,碰到一位学校的老师来借电脑收邮件,老家里给传了户口本的照片,准备办学籍的事,听她说现在在老家办学籍也很难,一定要卡在开学的时候,还要有认识的人,过了时间就办不了,孩子现在上一年级了,如果这次办不了,回去就只能去村里上学,县里不给办。今年开学,又有一批小朋友离开了,那几个熟悉的面孔,有的回老家,有的去河北的封闭式学校,也不知道孩子们在新的环境里会有怎样的不适应,能不能克服这一挑战,顺利地度过这段时期,一切都是未知的,也是我们目前无力去解决的。
又回到今天群岛轮渡面试,Sherry问的,我们究竟要服务哪类用户,要给他们带去什么价值,那么现在做的这件事是符合我们这个目标的吗?
我们为了生存,要去做很多新的尝试,感觉尝试多了,似乎会有偏离主业(或者叫价值观?使命?)的危险。这也是需要时刻去反思警惕的。
2. 今日博语
关键词:实验员与研究员
你在这里是做什么的?你是一个实验员和研究员。我们去做一件事之前都会有个预设,就是觉得这件事应该是怎么做的。因为你已经储备了很多工作经验,还有知识,这些东西都是要拿来用的,怎么用呢?就说你接下来要做一件事儿,你就要动用你所有的智力,还有你的知识储备、经验,来预设一下,我做这件事大概是需要那几个步骤,我需要去找什么样的人去聊?怎么聊?然后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环节,我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你得在脑子过一遍吧。比如,实验的硬件器材需要试管,酒精灯……我又知道什么,氢气加氧气点燃变成水,那我明天就开始做,第一步,准备好材料,第二步,加入化学试剂,第三步点火,一看,成功了,也有没成功什么都没有,也可能和预想的不一样弄出了一个新的事物,你得去记录这个过程,最起码有这个步骤。你现在要研究什么,就是研究你的实践,研究着你的每个步骤,研究自己所做的事儿,这也是也是一种学习。最后得到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老师教你的,或者你看别人做的,你从别人身上学的,不是通过你自己做事情的话。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一直都靠外界,今天给你施点肥,明天给你点别的。你觉得这个有道理,那个有道理。我们不能那样做呀,天天跟人瞎晃混日子,自己什么都没得到。
关键词:链条
(我们要做公益机构游学的项目测试涉及到学生、家长、游学基地的公益机构,以及其他合作开发课程的教育机构,这些主体都在一个链条上,在解释这个预设测试时说了以下的观点)
我们做这个测试,要搜集两方面的数据,一个方面是大面积地搜集意愿,比如我们做一个统计,有多少家长,他愿意参与这样类似有公益元素的项目,比如有多少ngo愿意接收这样的这样有公益元素的游学合作,我们要统计比较大的数据量,来了解涉及的这几类主体的意向。第二个,我们要去攻克一个这链条上一个一个点,这一个个点是什么?是验证这种可能性,有了我们之前数据收集,统计调查,在一定的方法和支持下,就可以大面积地去铺开。举个例子,我们做这一次游学营,如果单看这一次游学营,它在这个链条当中的话,包含孩子是否认可你这个游学,他觉得很有意思,他愿意参与这一次,明年还参与,就像童子军夏令营一样。其次是家长,他认同不认同,他认同你的这批人,然后你的游学,他认同服务中成长的理念,除了他认同,还要加他愿意去支付这个费用。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公益机构这个元素,我们能不能去,能否和他们很好结合起来。如果这整个链条,大家都ok,都没问题,磨合得又很好,已经验证了这种可能性,这个是可以做到的,然后,再加上我们前期做的那些广泛的统计和调查,有那么多需求,那么多家长认同,找那么多的公益机构愿意来加入到这个事情当中,那么,如果有一定的方法,就可以铺开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事情,数据的前期调查,找一两个家长去主攻,去攻克他,仅仅只做这一个,然后找一些熟悉的公益机构负责人跟他聊,然后就卖交情呗,对吧?最后促成了这一次活动,我们花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以后临时出现了一个事情,就做不了了,就像其他孩子不认同,家长不支持,这个机构又不想合作,临时说他那天没空没时间,统统在这个链条就折了。但是,如果孩子群,家长群,然后机构群,大家总的趋向都是去形成一个大的链条的话,比如,这一个点,那一个点,这只是一个单次连线,但是我现在要的是,这里有一点,这里也有个点,这里有一条连线,那里另一条连线,然后用这种方式就能够串联起来了。这件事才可能做起来,他这次跟这个点连不起来,那下次的话,他跟这个点连起来了,那这个大的链条永远不会断,因为它还有很多的可能性。这样来说的话,我们做这次的实验,才是有充足的意义,我们这次没有白干,而不是为了做一件事儿,就只做这一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