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去要读的是美国金伯莉·布雷恩所著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得不说,美国人写的书就是事无巨细,可能简单地概括本书就是用情感引导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再通俗点就是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对待孩子的种种行为。当然,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又怎能让初为父母的我们有所触动呢?只有用生动的情景案例,让我们产生共鸣,甚至是让我们回想起童年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才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情感引导是一种多么先进多么值得让人推崇的教育方法!
我在一开始便被打动了,我很赞同这样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的目标是培养乐观、健康、适应力强、有自我意识、乖巧的孩子,并且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让他们在尊重、在呵护中成长。试问哪一个曾为孩子的我们不想被父母关注、爱护,而不是忽视、训斥、严厉地被要求从不征询我们的意见。书中也提到了另一种父母,即放任式父母,就是不管孩子如何做父母都表示很无力而不管,这样的父母也很容易让孩子在长大后没有安全感、归属感,而容易去寻找其他的归属,导致吸毒、早孕等等,这种方式更可怕。
我很庆幸在我大宝还是2周岁之际读到这本书,在我二宝未出生之际读到这本书。也同时或许在书中可以寻找到疗愈童年创伤的方法。希望我可以给我的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
下面是一些语句的摘录,或是笔记。
海姆·G·吉诺特(Haim G Ginott):“孩子们从体验中学习。他们就像尚且湿软的水泥,所听到的每字每句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
【我的想法:这个很有感触,记得小时候看一则故事,或者看一部电视剧,甚至是谁说的一句话,我都会不自觉地去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够好够让人喜欢。现在想想,这也是特别危险的,也因此,孩子是容易被原谅的。只是现在依然很多时候会想我够不够好、是否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希望我可以自我一些,何必处处取悦于人呢?】
........................................................................
好吧,我又要对号入座了,不过确实如此。只不过并没有成为严重的创伤儿童。只是这种懒得去解释、懒得去多说的习惯现在也依然存在。也会遇到不爽的人事,直接就是回避逃离。这也显得有些懦弱吧。在家庭生活中,也很容易不想去跟家人说清楚,这往往让彼此都很难受……不好不好
........……………………………………………
情感引导是什么
即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特别是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需要引导他们。
【我的感想:我想每个人都曾体验过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失落迷茫这些感受吧,它们就像一些猛兽,在某一刻把我们吞没,就像火影中人力柱被尾兽所控制。那时候是多么可怜,只是那时候没有人教我们要怎样去化解,而让我们为自己做出的过激行为而悔恨懊恼。不幸的是,这种难以控制很多时候延续到了成年的我们,去伤害自己和别人。希望我们都可以在长大后,愈合伤口,与自己与他人和平相处】
…………………………………………………
父母在情感引导中的角色
引导者。而且是首位
【我的感想:相比老师,我想父母是一个永远存在的角色吧,不仅是第一,而且十分重要,很容易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就认可或彻底摒弃父母的教导】
…………………………………………………
情感引导的基本要素
…………………………………………………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案例:
【我的想法:哦!我可能很容易成为放纵型的】
误区二 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案例1:午饭过后才一小时,孩子就说:“我饿了”
案例2:当孩子从秋千上跌落,父母目睹全过程,看到孩子只是跌到一堆木屑上,所以不会有多严重
【我的感受:坦白说,在这样的情境中,我很可能会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会觉得孩子如果哭闹会有些娇气,因为按我的经验,孩子没有受到实质性的生理伤害。但是作者认为,如果孩子表现出不好情绪,是因为他确实觉得不好,比如真的饿、摔下来觉得丢脸不堪,而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引导他们发现他们这么快饿的原因,引导他们知道他们那时候产生的不好的情绪叫什么。我们把孩子当成大人,所做出的反应可能就不是轻视了】
“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压力而不敢承认自己的疲惫、恐惧或者厌倦的话,其实是等于把父母的愿望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是在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的感受:我认为承认自己的难过是很有作用的,一直要强的孩子总有一天精神的弦会崩断,这对于成人也十分适用。心理学上说的,去变强大去化解自我的第一步就是接纳自己,去感受自己,这是多么美妙的多么具有人性光辉的一点!】
“一味地强求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会让他们觉得,如果不遵从你的命令,就无法让你满意”
【我的感受: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在没能力的时候会不敢去违背父母,在有能力的时候要么已经习得性无助,丧失自己主见而一味顺从父母;要么就是有能力了彻底叛逆,远离父母。而不管是哪种都是危险的】
误区三 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文中举了一个案例,即为了训练孩子学会如厕,每次成功都奖励一张贴纸。这看似有些可笑,但真的有父母如此做。我也为大宝近来不能戒掉尿不湿而伤脑筋,也有些着急,因为其他同龄宝宝有些也已经会了。但如作者说的,宝宝生理发育还没达到自己控制膀胱的地步,强求只会增加宝宝的压力,这样也就比较释然了。
对于激励和惩罚,我觉得作者有几句话写得很好:“我们也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孩子们最希望得到的不是贴纸或者什么新玩具,而是你的关注”
文中另一例子,讲的是超市回来车里有许多冷藏食品需及时放入冰箱,但宝宝不愿意下车。这时候父母如果用威胁或者奖励的方法促使孩子下车,孩子就会下次也希望有奖励或者只能屈从父母的淫威,但不服气。最好的办法是表现出自己也有困难希望得到孩子帮助,孩子那时会更有担当、有主人翁意识、有被重视的感觉。“如果你能够试着理解并且重视他的小小世界的话,将会让他感到备受尊重,他的愤怒就会消退得更快”
误区四 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简而言之,即在知道孩子那么做不对的情况下,应该思考这件事会让孩子学到什么,并且真诚温柔地给予建议说明后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当孩子真的选择了不对的路也得到了相应的结果,也不应该挖苦讽刺,这是他自己选的,如果他需要帮助则给予支持与鼓励。
…………………………………………………
避免消极的教育方法
采用消极驱动手段,可能可以短暂性让孩子听话,父母出一口恶气,展示下父母权威,但是孩子不会学到这件事的道理,有的只是感情上的折磨以及对大人的恐惧和远离。
常见的消极方法
一 打屁股
二 暂停活动
三 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如如厕训练,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每个时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要你以为孩子怎样)
四 无视孩子的天生性格(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别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