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梳理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2020年6月20日(周六)上午8:30在工作室进行六月第三次活动,集中学习《小学语文教师》上的三篇文章,来提升我们这方面的理论素养。这三篇文章分别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内涵、价值与特征》(吕映) (2020年第1期),《必须要走的路——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单元学习目标》(李竹平)(2020年第3期),《吃准目标 讲求实效——准确、全面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崔峦)(2020年第4期)。
这次活动开始前,大家都已经提前阅读了这三篇文章,带着学习的收获和思考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所以,活动伊始, 大家就迫不及待的进行了交流:
黄皓琰老师第一个交流,他谈到:崔峦的文章《吃准目标 讲究实效》中首先提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教学想要达到的要求、程度和水平。怎样达到教学目标呢?他说了以下一些观点,一个就是要认真研读《课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吃透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了解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知晓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二是要把握学年和学期教学目标。这点要研读单元导语、语文要素、课后思考练习、交流平台、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还要把上下册合起来研读,这点要花点时间,但能更好地把握统编版教材。这个观点和我们工作室正在做的工作是一致的。李竹平老师的文章《必须要走的路——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单元学习目标》,这篇文章中提到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但是每个老师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个语文要素会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这样就会导致同一个语文要素,不同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差异很大,甚至教的不是同一个内容。那怎样才能正确解读语文要素呢?第一还是要对照课标,明确要素提炼依据;第二要梳理发展线索,准确定位要素位置,这个也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只有把握要教授的内容所处的位置,才能有的放矢,把握好教的尺度;第三研读单元内容,解读要素具体内涵,要把语文要素、助学系统、交流平台等内容整合起来看;第四要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班级学情,合理定位学习目标,每个班的学情不一样,对同样一个内容,每个班掌握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要依情况去决定自己要教的程度。这两篇文章,有许多的相同点。对于语文要素的梳理,这两篇文章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路径,值得我们借鉴。
王豫英老师读完这几篇之后也特别有感触:文章读起来觉得特别熟悉,很多观点与我们学校一直提倡的深度学习,这些理念都是相通的,当然也让我学习到的一些新的知识点,引起了我的一些新的思考。在文章中,吕映教授提到的关于如何怎样让学习活动设计更符合学习的原理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文章中提到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当然和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强调的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样的理念是有共同之处的,有意义的学习,吕教授强调,是将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学生学习必须要有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意义的,真实的,协作的,建构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并不能产生有效的联系,那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没有趣味的。这也就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我们要设法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学习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用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的,这是启发我们在备课时多思考,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学生的学习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形成新的学习经验,吕映老师提出来的是要有一些可视化的学习提升,其实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这个绽放的机会,不管学习的成果如何,或好,或不完美,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绽放的机会。让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学习,自己在学习能力上有一些提升,或者是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或者是老师通过学习反馈,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策略得以外显。让学生自己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以呈现,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庞莹莹老师读了崔峦教授《吃准目标 讲求时效——准确、全面的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一文,深有触动:一定要正确处理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关系的重要性。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没有思维的支撑,读,读不深;写,写不通。语文教学如果不重视发展思维,读、写能力难以有质的飞跃。表达要想有画面感,要想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要有想要想有条理,一定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要想比较深刻、周全,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方法表达;表达要想比较新颖,一定要有创新思维能力。“学而不思则罔”“作文无非是想心思”,这些句话很有道理。所以,我认为,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发展思维的意识。
郭佳佳老师:“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新亮点。语文要素到底指什么?它指的就是语文素养发展的目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语文要素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为一线教学老师提供了抓手。但是语文要素带有一定的概括性、方向性、不是学习目标的具体表述。到底怎么教呢?尤其是一线老师方向是有了,却不知道怎么迈开步子往前走;以为语文要素是抓手,伸手抓的时候,却抓不牢。李老师这篇《必须要走的路》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将语文要素转化为为具体的单元学习目标,从要素中表示行为、程度、条件等方面的关键词确定学习目标,同时还要结合课程标准学段目标进行制定依据。将语文要素细化为目标,注意瞻前顾后,梳理出前后相关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准确定位要素落实的程度。单元内容也是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单元学习目标的重要参考和凭借。制定好单元学习目标,再把单元学习目标落实到这一单元每课的课时教学中,相信这样做能够很好地落实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稳扎稳打,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郭老师的这番感悟,也引起了琚晓佳老师的共鸣:语文要素被提出后,得到了大家共同的关注,语文要素明确地体现了各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为教师用教材教语文提供了明确指引,能有效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语文要素的确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期待,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要素带有一定的概括性方向性,它并不是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而对要素做进一步解读就成为了教师研读教材设计教学必需解决的难点。而怎样把概括性、方向性的语文要素细化为单元学习目标呢?可以针对语文要素进行追问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要找到答案,就要对照课程标准,把这个要素放置于整套教材,弄清楚前后相关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还需要研读单元内容,一是指单元内精读课文后的思考题或略读课文前的导读,二是指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的提示,三是指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还要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班级学情。读完《要走的路》这篇文章让我对如何梳理语文要素有了更清晰地了解。
关于语文要素,张盈老师老师有这样的思考:统编教材的单元序列性编排,每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抓手。围绕语文要素开展教学,已经内化为很多教师开展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了,但是由于教师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客观上存在差异,对同一个语文要素会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这样就会导致同一个语文要素,不同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差异很大,甚至教的不是同一个内容。但是如何把语文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单元学习目标,仍然需要我们进行加工创造。首先,需要从追问出发,语文要素都是概括性、方向性的表述。因此,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单元学习目标,就要从追问要素中表示行为、程度、条件等方面的关键词开始,找到合适的答案,学习目标才会清晰起来。那么,怎样找到追问的答案呢?1.对照课程标准,明确要素提炼依据。2.梳理发展线索,准确定位要素位置。教学统编教材,一定要有全局思维,对于语文要素的序列性编排要心中有数。就拿想象这一语文要素来说,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这一要素,一直到六年级,那么每个年级需要精准到什么程度,教师一定要落实到位,这样才能精准细化目标。3.研读单元内容,解读要素具体内涵。除了明确语文要素的序列性,教师还需要明确单元内单元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学习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关键考虑,整体设计,充分体现各板块的价值,又提高学习效率。4.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班级学情,合理定位学习目标。根据语文要素细化单元学习目标,再根据单元目标科学地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坚持这样的道路,语文教学才能越走越远。
李会娟老师学习了吕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内涵、价值与特征》,有了这样的收获:学习的本质是理解和运用,符合学习本质的学习活动,体现学习的规律,能够引发深度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其中,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结构化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积累学习经验,提升学习能力。结构化的学习路径,因学段不同、任务不同、文章体裁不同,体现出差异性、特殊性和针对性。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应设计有层次的、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复现识字、体验情感、积累语言。例如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可以设计“四读”:一读,自由朗读全文,初识生字,整体感知;二读,师生合作轮流读课文,读准生字,理清文章结构;三读,以第1、第2自然段为例,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复现识字,理解“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的原因;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演朗读,体验并表达一只小虫子的烦恼和快乐。故事类文章,可以设计渐进性、阶梯式的讲故事活动。同样地,科普类文章,应以交际语境下的言语表达活动整合多元学习内容。这样,将学习设计成活动,并通过结构化的学习路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前期梳理过语文要素之后,大家心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一些疑惑;通过学习这三篇文章,心中疑惑稍解,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中思考,思考后阅读,交流中互相启发,我想这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