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麻烦后的轻松像是堆积在地毯底下的灰尘,在看得见的世界中暂时消失了,但是会在看不见的世界里(你的心里)偶尔折磨一下你。
断舍离说有三类人不愿意舍弃囤积的废物:
1. 留恋过去的人
2. 杞人忧天担心未来的人
3. 逃避现实的人
这三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着眼于当下,也就是说现在,此刻,当下是价值排序中最后的,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可能都会成为一件物品被留下或被囤积的正当理由。
但是当我们用断舍离提出来的时间轴的思维来看的话,只有从自我出发,从当下出发的考虑才是真正考量要不要留下一个物品角度。
当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和动力准备收拾衣橱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的阻力:比如脑海中的那个声音“明明还能穿,真的不留着了吗,万一以后哪天会用上呢?”的想法会第一时间跳出来,然后会有“不如把它放在二手市场上卖给需要它的人吧”,但是一想到要拍照上传然后接受询问者的讨价还价,就很有可能会产生“算了,好麻烦啊,还是先放着吧”的想法。
这一连串的心理活动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真实的内心写照吗?面对衣橱里很久不碰的忘却物,处理起来怕麻烦于是继续存放着。这个“先放着吧”看似无害的想法和处理方式是进行彻底的断舍离最大的敌人了。
断舍离教我们直面现状,而不是逃避。选择逃避一时看似轻松了,但是逃避一世是不可能的,而且人一旦想到自己的这种逃避的情绪就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讨厌这样逃避的自己,更加谈不上喜欢自己,欣赏自己和爱自己了。
樊登读书会上经常会分享一些关于心灵修行的书,很多的书都不约而同的强调要降低生活的无力感和焦虑就要有意的训练自己的意识只关注当下,做好当下的事情。这在断舍离的理念中也是不谋而合的,在日常生活中和物品的相处中,为什么不能够真正的用在当下呢?
断舍离教我们懂得留白的生活美学
学习画画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说高级的画作要懂得留白,要让画面有呼吸感,空气感,透明感。当时以为它们是一些绘画的技巧术语,现在才知道“留白”和“呼吸感”正是断舍离的追求的境界。
断舍离不是教你一个收纳和整理物品的技巧,而是教你如何通过整理物品发现和理解自己的内心,继而学会打造让自己欣喜和向往的舒适居住空间,最终能够保持此空间自然流畅的状态的一种能力。
断舍离不是一种结果和行为,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美学。
那些没有在自然的,流畅的空间中生活过的人是不会理解那种感觉的吧,而一旦尝试过或者说尝到了那种自由自在的在能够呼吸的生活空间里居住的美好之后,就会自觉地想要保持住这一种状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山下英子在书中说很多人如果读懂了书中的精髓,就可以马上行动而且拥有持续的动力来践行断舍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