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日,再读《论语别裁》发现,整理过读书笔记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还来不及记录的部分,却已经记忆模糊了。所以这个整理笔记的过程还是很重要的,今天继续。
下面讲要怎样做学问: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由这一点我们看到,孔子回到鲁国讲学传道的时候,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同我们的心情一样,怕自己死了以后,这个命脉,这个根本失传了。和我们现在一样,对于年轻学生,拼命讲给他们听,好有一个交代。
千年百年来,我们的先师和当代的老师都是一样的心情,希望把自己所学所悟尽数传承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年轻一代立志,让他们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做贡献。
最近在看郭继承老师的视频,作为我们当代的老师,他将自己讲学的视频发布网上,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学习到,是很有功德的一件事。
这和孔老夫子、南怀瑾老师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让人心生敬意,进而用心研习。
读圣贤书,让人大彻大悟。
之前看过一段话,我们要读一些比自己高一些的东西,虽然开始可能有些不容易理解,可是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自己的领悟也会更高一层。
《论语别裁》就是这样一本书。
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太说话,后来嫡传孔门道统。他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学的,所以现在一般人拿《大学》《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们千万不要这样跟着搞错了。《大学》是曾子作的,原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后来到唐宋的时候,才把它拉出来,变成了四书之一。所以把《大学》《中庸》思想,就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当的,这仅是孔子思想的演变。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很多时候不求甚解让我们对孔老夫子对自己的先人文化有些误解,没关系,还好我们有以“重整文化断层”为己任而留下众多著作的南师。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学问?“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忠”,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曾子说我只有这三点。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官样文章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曾子这几句话,为什么要摆在这里?严格地说,这些学问不是文学,要以做人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它难,这就是学问。
这个学问讲到这里,都是个人的修养。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上面是讲学问的内涵,下面就讲学问的外用了。
《论语别裁》开篇,南师就讲,《论语》由始至终,所讲的学问道理在逻辑上自成一个系统。
我们只要通篇读下来,就自然能懂其中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