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浙北的一座小城,紧挨着钱塘江,那个教科书上说的金庸和徐志摩的故乡。每到周末,我从杭州回老家的时候,下了高铁要再转乘一辆公交车。因为高铁站在郊区,距离县城有三十多公里,所以这样的公交线路会被称之为“城乡公交”。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城乡公交”四通八达,所有报得出名字的快递可都可以送货上门到村村户户的地方,观察公交车上形形色色的乘客,我依然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游离。有的浑身戾气,明明是自己不对偏要和售票员一路争执;有的老实巴交,善良却往往从事着一份辛苦又没有保障的工作;有的到处吹牛,好像除了他没人坐过高铁、出过远门。这是长三角的一座小城市,既可以看到上流的光鲜,也可以发现叫不醒的人。每次看到,我都会暗自对自己说,我才不要变成这样的人。
对于一个极度渴望自由的人来说,最怕的是丧失流动能力。丧失流动能力意味着什么?不能想去哪儿去哪儿,不能想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就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不能交融形形色色的工匠。工匠,是顺应自己的心在某一个特别细分的领域里不计回报、乐此不疲,但却总能保证目标可以实现的人。所以,一个人是什么学历、什么外貌不感兴趣,整个教育体制是有问题的,这样的体制下出来的优质产品未必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所谓市场,不是赤裸裸的价值交换,而是指一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受不受欢迎。一定一定要顺应自己的天性,跟着自己的兴趣走,这么坚持的时候,内心最安宁。努力,没有什么别的目的,而是让一个人知道,外练身体,内修灵魂,终于等到一场相遇的时候,无论是人还是机会,他都有足够资格去互相匹配。
绝大多数人是这样的,本科毕业,N次计划着要做出什么改变,先在朋友圈里当众宣誓表表决心,力止于两到三分就戛然而止,以为来日方长,如此循环往复。而最终可以坚持到底的人,少之又少。学生时代怎么样,不代表进入社会了可以怎么样。那种人生的巅峰只在学生时代的人,注定是个100%的标品。30岁以后,如果依然只能胜任初级岗位,那应届生就可以把你打败,曾经的学历和外貌何以支撑起爆棚的自信。太过注重存量,就会丧失流量。存量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流量的总量可以超越存量不知道多少倍。未来有一天想起青春岁月的时候,那些走过的弯路、淋过的大雨、犯过的错误如果可以会心一笑,那么就知足了。如果是乖乖地听话,哪怕过得很安稳,也会越活越悔恨吧。
当然,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换来时间自由、财务自由、心灵自由。如果过分执着于今天可以赚多少钱,可能会失掉健康、失掉人脉、失掉视野、失掉积累......当这些隐形禀赋失掉,那么再无建立循环的可能。过分依赖血袋输血,会丧失自身的造血功能。所以说是良性的循环,应当着重于构建长效的个人价值体系,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不是一颗石子,踢得再远还是一颗光秃秃的石子,毫无聚拢之力。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一个人也很难自我突破既有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先知先觉反而显得弥足珍贵。丛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给一部分人知道就等于肯定可以做到的错觉。谁又知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更何况需要很强的自制力去克服自身的拖延症和外在的傻逼评价。所谓淘汰就是这样,一道一道筛选,形成金字塔的结构。
人的机遇期只有那么几次,而且主要是在30岁以前,过了那个时间,就没有你属于你的那班车了,只能原地呆着了。如果你觉得现在每天有零食吃,有韩剧看,有外卖叫,有游戏玩就是小资,就满满的知足感的话......世界这么大,一定还有更远的地方,更好的人,更酷的事,这些注定与你无关了。职工旅游不算,好吗!表达仰慕之情不算,好吗!怎样才算呢?当你以一个个体的方式在30岁、40岁、50岁的时候常态化地交融更远的地方,更好的人,更酷的事,而不是作为系统的一个单元。所谓交融,是持久地融入。
后来发现,真正发财了的人是不会在公开场合宣扬如何发财的,而是闷声赚大钱。真正发生了改变的人是不会每天在社交网络里通告我要如何如何的,而是消失不见一段时间,回来的时候改变已经发生。
最后,不该忘记那句话,你是谁,才会遇见谁。你不跑步,不阅读,不学习,不涨见识,那么就静静得等待吧!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身边的人呈现出你年轻的时候厌恶的模样:粗鲁,早衰,啤酒肚,邋里邋遢,斤斤计较......当年的诗和远方,早就葬送在了你离开学校之后苟且的安逸里。你还有什么资格匹配什么好的人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