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这个七夕,才突然发现这几年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多,而这其中尤以情人节泛滥!
比如七夕,中国情人节,送花秀恩爱的日子;
上上个月,520,数字情人节,送红包秀恩爱的日子,连微信都凑热闹的临时提高了红包上线;
再上上个,3月份,有白色情人节,是女方回送南方礼物的日子;
再上个月,2月14日,名副其实的情人节,甚至连电影院都有情人节档期,大虐狗的日子;
再上上个月,圣诞节,在西方是个大的宗教节日,在中国基本也过成了小情侣的情人节;
这样数了数,一年十二个月,基本上每隔两个月我们就要过一个情人节,这么频繁的情人节节奏,甚至高过公司的季度业务考核,让人过得好生疲乏。生活需要有节奏有仪式,平平淡淡的过了好几个月,来个浓密热烈的情人节有种过山车的幸福晕眩感,有起伏有节奏才有期待。但现在这样过于密集的情人节节奏,仿佛让人天天坐过山车,就有点让人吃不消了。
生活需要仪式感,谈恋爱结了婚的人都懂,在情人节在结婚纪念日,老公老婆都会认真对待那几天。最初几年,老公会提前几周开始挑选礼物定烛光晚餐,现在除了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其他所谓情人节的时间,都会偷懒直接过渡到发红包,每逢节日发红包(男同胞一定都在默默感谢腾讯,感谢微信红包的这个伟大发明,既像老婆/女朋友表达了心意,又省掉了要买什么礼物的脑细胞损伤)。
其实所谓的情人节,不过是商家们一个又一个的营销哦噱头。以爱情的名义,借着生活需要仪式感的错觉,推销各种商品。情人节原本是属于情侣间难得小聚的机会,一起吃吃小吃,逛逛花灯看看风景,制造独属于二人的浪漫回忆。而现在过多的情人节堆砌了太重的商业气息,借着节日的名义赋予礼物过重过多的意义,以前的礼物是礼轻情意重。现在的礼物更看重是否够潮够炫够够分量。情人节被本末倒置,重在礼物,而忽视了情义、浪漫。
个人认为,节日是属于自己的,情人节是营造一个契机给双方感情经营,贵精不贵多。如果拘泥于形式上要过某个情人节,要长途奔波,要劳心劳力,要铺张浪费,弄得双方都很不愉快的话。不如减少数量,挑一个合适的时间,过一个高质量的二人世界。
高质量的二人世界,是能够不受打扰的,是双方互相专注的。暂且搁置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暂时远离父母和娃,专注于情侣夫妻第一本位的关系经营。可以一起喝个早茶,爬个山,跑个步,旅个游,总之是专属于二人的精神交流时间。过两人的情人节,回顾下当初两人恋爱时的甜蜜热烈;过两人的情人节,看看随着时间的现在各自的状态,聊聊最近听的好听的歌看的好书,最近遇到的朋友和同事。高质量的二人世界,一定是一方在说,另一方在听;有倾述有回应,有交流有共鸣。绝对不是一人唠叨一人刷手机,一个逛街一人拎包瞎观望。
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的制作可能需要借助礼物,借助工具;但永远别忘记生活的主人是人,仪式感的制造是为了促进人之间的关系。父亲节母亲节是为了增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圣诞节和春节是为了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情人节的仪式感是为了增进情侣夫妻间的感情。
明白了这些,相信大家就可以淡定的看情人节朋友圈炫豪礼秀恩爱这种事情了,或者是单身狗晒凄博同情这种哀伤。美好的请送上祝福,凄惨的可以点个赞,最最重要的,看看自己可以怎么经营制造自己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