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安排我去一中听整本书阅读公开课,苏州大市的初一语文教研活动。我难得晚起,从家慢慢步行,到听课教室,看见外面窗台都有老师趴着,教室里都是人。我好些年没看到这种情形。
安排听三节课,我两节课选《骆驼祥子》,一节是《海底两万里》。实话说,整体比我预想得要好,特别是《骆驼祥子》的两节课,都有意识发掘文本,引导学生与之对话。这些年,我听够赏析句子,展示个人才华。想想驴叔说的,山寨包价格,还想要正版LV,我也不想多说。
我站在走廊听张家君上课,旁边教室也有一个苏州市区的男教师同时开设《骆驼祥子》公开课。人太多,实在进不去,我就感受下走班听课待遇,两个教室来回晃着听。就听的这些课比较,张家君上得最好。他上课关注学生,有意识引导学生合作与分享。小组选择话题交流,让我为之一振。有些小遗憾,他过于追求预设完整,让学生有分歧的问题存留,其实这是极好的生成机会。看得出来,他也知道,但还是被套路。有个上《骆驼祥子》的女老师,前半课时也有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意识和实践,到后来,我就些坐不住:老师面部表情过于夸张,朗诵感情太饱满,沉浸于自我观点和情绪。我不自信,没这能力力。但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也传递信息,不要以此影响学生判断,所以还是节制为好。
现在安排出来听课,我重点关注学生反应:有没有遇到学习障碍,老师怎么解决,课堂有没有生成……教育是服务业,教师是服务者,不关注学生,老关注自己展示、观点呈现,实在背离专业精神,不可取。 就我所听,上课老师似乎都有引用老舍对“祥子自私与个人主义”的评价,师生进而批判社会黑暗。不否认当时战乱、公权横行这些,但1927——1936,是民国历史的黄金十年,祥子进城拉车,恰恰是城市化表现,是时代进步,这也是历史常识。简单一句社会黑暗,太过草率。
至于自私这个评价,我极为反感,哪怕它是老舍对笔下人物的评价。真实世界的运转不靠简单的道德评价,有本书叫《自私的基因》,谁敢说自己不自私?这点来看,老舍做得不好,米兰昆德拉就强调小说家要悬置道德评判。我是以为,一流的小说家从来不会揭示人物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是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哪些原因导致人的挣扎与分裂?至于说老舎说祥子是个人主义,我有点犯糊涂,啥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奋斗,还是怎么?
最后说两句整本书阅读教学。读书是好事,教学生读整本书更是好事,但怎么让学生把书读完,这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置条件。公开场合,大家都不提,似乎只要布置下去,学生就能完成。就这几节课来说,上课教师都过于追求所谓书籍的完整梳理,但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所以问题很少深度开掘。如果可以给一些建议,我希望能在一个问题上打透,小切口深发掘。比如以祥子的两个女人为例,比较两个女人的性格异同,对待祥子异同,祥子对待她们的异同,为什么会这样,进而探究悲剧成因之一。
最后评课环节,好多老师都睡着。我和身边的一位老师开玩笑:现在知道满堂灌的威力吧。希望学生参与评课、发表上课感受,可以尽快实现,写到这里,特别怀念李玉龙。最后说一句,就我四五年的整本书读写教学看,语文老师想上好文学经典,关键在常识健全,经济学法学和历史的常识尤为重要。和杨赢兄的分歧也在这里,我觉得语文老师不太适合带学生读科幻,没有这个知识结构,特别是涉及科学知识,交给理科老师会更好,剖析人性,理科老师不见得比语文老师差,除非认定读小说门槛极高。何况,带学生读书,为什么认定全是语文老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