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会每天陪着孩子在睡前看一会儿动画片。
最初是说看到妈妈洗漱完毕就上床睡觉。但我注意到妈妈有时候还要加会儿班,时间会因此拖得很长。而且因为妈妈随时可能过来宣布熄灯睡觉,所以孩子一边看,一边关注着妈妈的一举一动,搞得提心吊胆。
于是我跟孩子商量,不管妈妈来不来,我们都看二十分钟。他同意了。
再后来我注意到孩子看得太专注,出现了揉眼睛的现象。于是又跟他商量,改为看十分钟。他又欣然同意了。
孩子是用iPad看,正好就用它当面定个闹钟。到了时间,我一般允许孩子把当前没看完的这一集看完。所以实际时间大概是10~15分钟。
这样一来,效果好了很多。但如果没有大人干涉,孩子还是经常在时间到了之后一把抹掉闹钟提示继续看,有时甚至明确提出:“还要看!”这时如果强行把iPad拿走,他就会噘嘴、假哭或者打滚来表示委屈和不满。
当然,闹一阵子发现没用,也就只好睡了。
这个情况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而发生了彻底转变……
这天晚上孩子要看动画片。我说好,然后问他:“还是跟以前一样,看十分钟好不好?”
他伸出手指说:
“看两个。”
两个?
我愣了一下,然后心中暗笑:两集《小猪佩奇》正好就是十分钟,你也没能看到更多啊!
随你吧!于是陪着他看两个。看完了,他自己把iPad关掉交给我。
从此开始,每天晚上就看两个。孩子说还想看的次数就非常少了。我只要提醒他每天只看两个,明天可以继续看,他就不再坚持,也不再闹情绪。
为什么看得更少了,却更满意了?
我也没多想。
直到有一天我回家看到墙上的挂钟,才恍然大悟——
时间知觉!
认知心理学早就研究发现人对时间的知觉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不同感官的精确性差别;二是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三是兴趣和情绪。(参考:《普通心理学 第4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后两点造成了几乎每个大人都有过的体验:同样长度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事情越多、越忙,或者事情越有趣,精神越专注,心情越愉快,就越不容易感受到时间的飞速流逝。人们会觉得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甚至由此总结出规律——好景不长!
这下就很好理解了: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十分钟”本来就是一个很莫名其妙的抽象概念。即使勉强明白了一点,却又不明白:为什么一转眼就过去了?而且总是在玩最好玩的玩具,看最好看的动画片的时候?为什么越是好玩,越是过得快?!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要我遵守这不靠谱的时间……于是他们就崩溃了……
而“两个”,完全脱离了时间知觉的困扰。就好像已经拿到手的两块蛋糕,只要爸妈说话算话,这就是有保障的了。说看“两个”,就一定能看完两个。说明天继续看,那明天就一定能看到。于是精神彻底放松,也就不必抓住今天的机会多看多玩了。
说到这里,大家对孩子“贪玩”问题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视角?
那些游乐场上拖不走的“熊孩子”,那些抓着手机不放的“熊孩子”……
也许有时候并不是孩子贪玩、犯浑,而是我们没有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和概念跟他们沟通。
我只想到了:“十分钟”比“一会儿”更准确,钟表比语言更直观……
孩子却用“两个”直接把抽象的时间换成了可以掰着指头数的东西……
原来孩子的小脑瓜里有这么强大的智慧!
也蛮有趣的,对不对?
——————— 完 ————————
您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有什么问题或者高招?
欢迎点评或简信给我!
后记:文章发出后,一天之内就陆续收到几位家长反馈:确实属实。比起限定时间,孩子们更容易接受限定次数。非常高兴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D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两岁半孩子的爸爸,简称:心理学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