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形民姓记
山中有林,林中有鸟。白云缭绕,炊烟袅袅。
河水滔滔,鱼儿嬉戏。河畔田园,蛙鸣虫叫。
春风吹煦,蒙童歌谣。夏雨宜田,村女洗淘。
秋色满目,枣果香飘。冬雪祥和,银妆烟绕。
站在南山,俯视寺庄村,一幅天然而成的田园风景画。
整个村庄,依山傍水,四季分明,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人勤地肥,民风纯朴。有山,南靠五峰山,村东正对系舟山,村北牧马河对面有磨盘山;有梁,分别为西梁、南沟梁。西梁又分小西梁和大西梁;有沟,散布在村南,有井沟,姐子沟,小西沟,小于沟等;有垴,霍家垴,李氏垴等;有河,村北牧马河,养育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有川,位于村庄以北、牧马河以南。
据《山西大典》资料显示,寺庄村气候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春温高于秋温,夏季过后秋高气爽。年平均降水量为462.5毫米,降水集中在7至9月。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77.7小时。无霜期平均167.1天。年平均地表温度在11.4至12.8之间。平均全年相对湿度为60%。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是:干旱与冰雹。
北同蒲铁路,把村里土地明显分成两部分:铁路南为山沟地,面积占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二,宜林宜牧;铁路北为平川地,面积为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一,宜农宜耕。
据同族伯父张宝林估计,全村土地面积约四平方公里,约五千亩,耕地约二千五百亩。老人是解放后第一位考上中专的人,而且是林业工程师,对这些,非常专业。
据村里老年人讲,原先村东有个阁楼,阁楼下面是村门,也叫洞门。村西也有村门,也是洞门形状。还有大寺院,建在村西洞门外,大寺院有房、厅、楼、殿、台等建筑,共三十五间。还有佛殿三间,村民也称正殿,正殿门顶有块匾,上书“便是西天”四个大字。佛殿背后有五间戏台,系乾隆十四年(1749年)所建,毁于什么时间?村里老年人没有记忆,我更没有印象。佛殿前有大小三门(三门,即寺院门:现世、过去、未来,平时只开现世门)两座,小三门在东,大三门在西,大三门上还有块匾,上书四个飘逸有力的金字:天竺宗风。
大三门东是钟楼,上下两层,西面是鼓楼,也是上下两层。大寺院内有守庙人,据村民记忆,好像是连寺沟村(位于我村西南,约十华里)姓韩父子,早打钟催人早起,晚敲鼓打更报时。尤其是晚风吹动寺院屋檐上的风铃,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既有浓厚的田园风味,又有佛教寺院圣洁的感觉:晨钟吹醒人,暮鼓送过客。
大三门前,还有西观音庙,西观音庙旁边是五道爷庙,大寺院南是卷棚歇山式大戏台,与大戏台相对的是南观音庙。在小三门北,是奶奶庙和老爷庙,还有一间是弥勒佛,另外一间是药王庙。村西北还有座河神庙,村东南圪台上有文昌庙。
如今,只有佛殿与大三门尚存,亦岌岌可危,充分显示出历史的沉重和古老。其它建筑成了历史,大三门东的钟楼,我小时候还在,好像还悬挂一口大钟,钟外有文字,钟楼下是当时学校存放杂物的库房。
整个村子呈海龟形状,头朝西,正对村西阴山。尾朝东,背靠系舟山,像刚从晋阳湖里游出来的巨型海龟。村西大寺庙是海龟头,村中一条东西大街,大街朝南朝北各有三条巷,代表海龟六只脚(文明舅舅按此形,取名为金龟朝海)。村庄还有个特点,就是东高西低,人们都说寺庄村是倒流水,言外之意是指寺庄村人气旺盛,财源广进,是块风水宝地。
过去的说法是,张邢两姓,姚霍两家。意思是,村里只有张邢两大姓,其它就是一家姓姚、一家姓霍。也有人说,村里原先还有周姓李姓及其它。理由是,村里有许多地名与这些姓氏有关。如:周家洼,李氏垴,霍家垴,姚家坟……现在不同了,姚姓在解放那年迁移到三交镇西边一个村庄。霍姓尚存一家。社会的发展,杂姓也多了,有从南沟迁移来的安姓和王姓,有从白石迁移来的赵姓,有从里沟和山东迁移来的宁姓,还有随妇来的韩姓等。
一般说来,张姓多居住在村西,邢姓多居住在村东。现在又发生了变化,原先宅院小了,原因是生儿育女,娶媳嫁女,人多了,原先房子不够住。于是,向四周延伸,主要是向东延伸。于是,村东也有张姓,村西也有邢姓,就像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那样团结。
有首古诗是这样描绘过去农村生活的,用来形容我的家乡,是非常合适的。
高槐荫屋柳遮户,禾满平原花掩坞。
牛羊眠野犬不惊,来往人呼为大王。
女勤蚕桑男力田,仰事俯育无忧煎。
日出而作入而休,渴时则饮困时眠。
东邻西舍频酌酒,不用杯盘用瓦缶。
迎春送腊闹儿曹,祷雨祈晴赛刍狗。
J�-;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