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
地点:空
人物:叶超群的影子与叶超群
影子:超哥,复习得怎么样啦?
叶超群:别说了,一天拖一天。真是,越来越静不下心做没用的事情。
影子:恩恩,我明白,这人一旦做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再去做一些没用的事,就得有几倍的耐心。更可怕的是,没用的事情做多了,人也就离庸人越来越近了。
叶超群:是的,影子哥,其实啊,不仅没用的事不能乱做,这“话”也不能乱说,“字”也不能乱写。因为,一旦深究,你会发现,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语言”,其实正在以一种无形却异常强大的力量改变我们的生活。
一个星期前我听了罗胖的一个语音,他说他在创业以后越来越不敢说人坏话了,不是因为怕得罪人,而是他渐渐的了解到,说一句坏话,就是堵了自己认识世界的一条路。
坏话这东西,一旦说出口,随后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的:要否定这个现象存在的合理性,然后会发生一件更恶劣的事,就是关闭对这个现象认知的好奇心。所以说别人坏话最严重的结果不是得罪人,而是会让自己变得更愚蠢。
这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在此之前,对我来说语言所带来最严重的后果无非是“祸从口出”了,而如今我才渐渐知道语言对一个人生活的影响如此巨大。
首先,语言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性格与思维。
我认识一个人,从没看过三级片,这没问题,关键在于,他有一个原则:不看三级片,认为那是不健康的东西。
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我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他的三个特点:
思想陈旧——人人都有性渴望,性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这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共识。
性格压抑——除非性功能出问题,否则一定有欲望,但他为何故作“清高”?或许是他一直习惯于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思维封闭——思想陈旧不可怕,可以接受新鲜事物,但他沉浸在“三级片不健康”的看法里,别人怎么说也说不通。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性观念”有问题,并且可以推测出此人观念迂腐,以自我为中心。
另一个人,我的好朋友,他在说话与写作上所用的语言常常显露出“自娱自乐”的味道,有时他甚至直接表达:自娱自乐罢了。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与前者完全不同的特性:
思想深沉——他常常一眼就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多数人只能观其表面,很少人懂他。
性格自我——他是一个独立思考能力很强的人,有自己一套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不爱融入某个群体,很能自我享受。
思维开阔——他能理解那些反对者的想法,但不同的价值观不会耽误他以自己的观点思考这个世界。
分析完这两个人的语言与其思想、性格与思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在语言的出卖下,我们的内心常常赤裸裸的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
然而,这只是语言之可怕力量的冰山一角,语言不仅会暴露人的内心,更会改变我们的自我意识。
《催眠师手记》中讲述了一个受虐女孩的案例。女孩被一个心理扭曲的人绑架,关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她被要求每天对自己说1000遍:“我不是人,我是混蛋”,只要一停下来或不愿说完就会被百般虐待。最初她也知道说的话不代表自己内心的看法,但是,在如此高频的否定自己一周之后,她的精神崩溃了,她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混蛋!虽然她什么坏事都没有做。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长期、持续的无法从否定或失败中逃离出来,就会丧失控制感,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陷入一种绝望、奔溃的心理状态。女孩的心理状态本来是正常的,但是长期、持续的否定性语言渐渐销蚀了她的内心,使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这是“自言自语”在改变我们的自我意识,同样的,他人的语言也能改变我们的自我意识。
《影响力》中“社会认同”一章提到一个现象:有一些家庭妇女好几次听说身边的人认为自己乐善好施,于是她们也慢慢觉得自己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了。
这告诉我们一点:周围的人怎么评价你,你很容易认为自己就是怎样的人。
所以,听完这两个例子,你会发现,语言时时刻刻在改变我们的自我意识,改变我们的所思所想,无论是你的自我对话,还是他人的评价。
但是,以上两点都不是最重要的,而“语言”真正可怕地方,在于它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后,继而改变他的行为。
西迪尼奥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的初衷是想要请求业主们同意在自己的前院草坪上立一块“小心驾驶”公益告示牌。第一次,他坦诚的告诉业主们这块告示牌会完全挡住房子正面的视线。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该地区的绝大多数业主(83%)都拒绝了这个要求。
第二次,他重新找了一组业主。这次的程序稍有不同。起初,业主们收到一份请愿书,要他们签名支持“保护加州的美丽环境”,差不多每个人都签了名,没人会反对保护环境。
过了大概两个星期,他上门对这组业主提出与上一组同样的要求,出乎意料的是,将近一半的人都同意在自家院子里设立“小心驾驶”的告示牌。
惊讶吗?或者不敢相信?那让我告诉你这个实验的原理吧——签署保护环境的请愿书,改变了这些人对自身的看法。他们把自己看成了具有公益精神、履行公民职责的好市民,所以,等到两周之后,有人请求他履行另一项公益使命----“竖起‘小心驾驶’的告示牌”的时候,为了符合新塑造起来的自我形象,他们“乖乖”的答应了下来。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所作出的一些行为并非那么理所当然,而是从“语言变化”而始的一连串心理机制产生的。
那么,这个心里机制的原理又是什么呢?是习惯的力量。长期、持续的自我对话或外界评价,以及一旦写下就长期存在的书面声明,共同塑造了特定并稳定的自我意识,继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最终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习惯的力量》中的“习惯回路”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个现象。习惯的形成包括三个步骤: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受虐女孩接收到“不否定自己就要遭到虐待”的“暗示”,然后持续不断的否定自己(惯常行为),并且因此得到“不用被虐待”的奖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否定自己的习惯,直到精神奔溃。
我们想要以说或写的形式表达某种情感,是一种”暗示”,当我们顺着情感做出行为时,会获得“自我感觉愉悦”的奖赏。久而久之,你说什么,你写什么,就决定了你这个人是什么样。
所以,当我们明白了“习惯回路”的原理,而又不想为“语言”所害,并且想要借“语言”的力量获得成就时,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我平常说话的风格是什么?
——逗比还是严肃?幽默还是无趣?抱怨还是乐观?虚伪还是真诚?感性还是理性?废话连篇还是寡言少语?
我写文章的风格是什么?
——唯美还是深刻?浪漫还是悲观?保守还是激进?随性还是严谨?年轻还是老成?
我想要成为哪种人?
所以我需要拥有哪种风格?
然后,主动的去选择我们需要的风格,选择自己要说什么,要写什么,付出足够的努力,最终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