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洛阳,阴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鸿雁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按照古人万物互相转化的思维,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花普遍开放,昨日路过王城公园,摩肩接踵,人比黄花多。
秋雨淅淅沥沥,已连绵十多天。家乡的田野里往年已是一望无垠,如今依然挺立着泛着绿色的玉米和黄豆。寒露这个节气最农人来说很是重要,“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是为来年的饱腹播种的日子,“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记得小时候,这个时节白天都是在田野里奔跑。在地块的边界处插上玉米杆,母亲撒化肥,父亲耕地,我跑在后面捡拾翻出来的红薯与花生——都是一些漏网之鱼。低温的天气,充足的水分,属于夏季的绿色却不愿褪去。母亲说,给黄豆打点“百草枯'吧。我大惊失色,这可是没有解药的剧毒之药啊,溅到黄豆粒上岂不是要毒害生灵。母亲说,村人都在打这个除草剂,绿叶脱落的快。我说,算了,咱不打了,能收多少就收多少吧。
收获的玉米垛在走廊下,刨出的花生平摊在房间里。雨丝飘零,小院的地面、墙头生出了青苔,恍然南方水乡的错觉。柿树的枝头挂满了一个个金黄的小灯笼,雨停的间歇会引来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啄食熟软的果实。母亲让我去赶走它们,我说,反正咱们也吃不完,让它们尽管吃吧。
清秋雨凉,无法游逛,正是读书好时光。从云集带回的这本书,还没有细细翻阅,去探寻下南北朝时代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