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派代表休谟认为,一切存在的、有意义的观念,究其思想来源就是其相应的印象,即,世界来源于我们的经验。
这部剧演绎的场景也许距离我的经验世界比较远,但为什么会吸引我?很多如我一样没有这类经验的人,包括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为何也会获得高度认同呢?一部剧吸引人,说明作品引起了观影人的美感体验。
按照休谟的理论,美感源于“同情”。此“同情”不等同于日常交往中的“同情”,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共有的人性和心理构造上,与“共鸣”类似。
回到这部剧,唤起诸多共鸣的缘由,是人物内在的成长表现,令我们引发了诸多想象,即将自己想象到场景中,会如何?高启盛为了搞关系创业,在夜总会洗手间听同学嘲讽自己不舍得吃食堂时,这个段落对成长于健康家庭的年轻人而言,甚至可以将自己置于他的角度,理解他。安欣耿直、真诚、自律,是不同行业职场恪尽职守(包括我自己)坚持原则,拒绝流俗,并坦然接纳“后果”,讨得良心安宁地活着的影子。
英国伦理学家、美学家,新柏拉图派代表人物夏夫兹博里认为,道德是先天的,它不是后天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反派贪官与正面人物安欣之间也有着重要的先天差异。(《孟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 安欣和我们多数人一样,有着先天的本能善根。特别是在颁奖感言时的表白(这里,作品直抒胸臆、一举多得的写法在写作中尤为值得学习):
“我想说的是——选择。人的一生中总会面临无数选择,这些选择会决定我们以后的道路。有人问我,为救一个嫌疑人而受伤,傻不傻?我认为,在我伸手拉住他的时候,其实是给了他再一次选择人生的机会。他可以选择改正错误,重新做一个好人。那么,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我们这一生,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总有重新选择的权利。关键是,要在他彻底堕落之前,伸手拉住他!”
(没记错的话,剧中的台词更入心,即,“在我伸手拉住他的时候,那就是一条生命……”)
剧中,安欣讲话时,镜头拉到台上副市长的表情——无感、麻木。很显然,对于这样的人物,兴许,天生更趋利,天生缺乏美的同情心,缺乏怜悯心。回到先秦时期,也就不是孟子所说的,看到孩子险些掉井里,会产生恻隐之心的人。
人们培养孩子美学观念,让孩子自幼习绘画、乐器,而在技能训练的背后,源自善念的美学灵动,是否才是我们该追寻的目标呢?
但是,一旦善念美学形成后,人们是否回到“月亮和六便士”的永恒命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