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时候,家里总会给你算个命。那时候很不屑,信誓旦旦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长大之后却好像越来越相信“命之说”。
2015年12月24日到仙游采访。大概将其认为是自己在这份工作中的最后一次采访,因此内心尤为珍惜。去参观工厂的时候,我见到那些比自己年纪还小的工人敲敲打打,浑身都是木屑,到了喷漆现场,采访人员纷纷表示味道刺鼻,难以接受,而那位年长的工人一天到晚与油漆相对,甚至没戴口罩。他难道不知道这味道难受?他难道不知道久而久之这对健康有害?大多数人都在努力生存,却难以生活。每一份工作,第一目的就是生存。如果连生存都不能应对,哪还有精力去追求所谓的理想。
11月14号,也就是距采访一周前,我参加一场笔试。作文主题是:“我”到底重不重要?这是我所有参加过的笔试头一次犯难的题目。我留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写作,却在最后半小时才迟迟动笔。“我”肯定是重要的,但又是不重要的。很矛盾,毕竟在很多现实问题中,你不得不妥协,不得不低头,毕竟你还没有优秀到有那个能力可以与之对抗,这个时刻,你真的一点也不重要。你不会,还有更多优秀的人去取代你。于整体利益而言,你根本无足轻重。还有,你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也不是你努力了,就能变好的。你踏踏实实领着一份工资,你就是奋斗一辈子,也就只是人家那么一撮子!
2016年1月23日,一个好久未联系的学妹发来微信说想放弃工作自己创业,好纠结呢?
于此,我们畅聊了一翻。
她一直是一个很有想法和主见的人,且行动力极强。
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对于继续工作还是自主创业我觉得根本无须担心。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她。我们因为一个兼职而认识,那时我刚大四,她大三。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看法,为此还觉得相见恨晚!刚认识她的时候,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大一二时的影子,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毕业后,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你还是你”。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杨澜在其新书《世界很大幸好有你》粉丝互动上说过这么一段话:人们都会对年轻人说“做你自己”,其实年轻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我的建议是,人只有在参照系中才能够认知自己,所以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世界和社交范围,多读点儿书,多走点儿路,你才会找到自己欣赏的和厌恶的,相知的和无关的。慢慢的,你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自我轮廓。
我在大学嚷嚷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自己”。但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有点难过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会了妥协,学会了压制,学会了委曲求全……虽然,我相信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但也不得不承认,工作后我们也开始了“随流”。
这个世界是丰富而多元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些时候,你并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还有很多的现实因素迫切你停下当前的脚步,去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状。但也不必事事苛求自己,伪装自己,可以苦一点,累一点,至始至终,我们仍需忠于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2016年2月21日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