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本纪》读到平王东迁,随着史料的丰富,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也越来越精彩,一个个历史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而细腻,一件件历史事件描述得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看看下面这一小段,主要是写周郑交恶的事,字数不多,出场的人物及交代的历史事件却非常丰富,原文: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异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八年,鲁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
第一句,交代第一个历史事件:周平王四十九年,即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即位。这位鲁隐公本人没什么,但他即立的这件事很重要,因为孔圣人编撰的《春秋》就是从鲁隐公即位开始记事的,他是《春秋》十二公的第一个,所以司马迁特别交代了他的即位。
第二句及第三句,是说周平王驾崩后,因太子早死,所以传位给孙子姬林,这就是周桓王。这个周桓王的一些做法,加速了周王朝的衰落,下面就有精彩的记叙。
第四句,写了不省油的周桓王与强势的郑庄公之间发生的直接对立。其实在周桓王之前的平王末,周王室与郑国己经有了矛盾。
周平王东迁时,因郑国护驾有功,郑国国君一直是周天子的辅政重臣,但后来,周平王大概觉得郑国的实力过于强大,就有意疏远了郑国,郑庄公一气之下,抢掠了周王室的庄稼,周郑矛盾激化。三年后,郑庄公觉得与周王室彻底闹翻的时机不成熟,就主动来朝,想给周桓王搭个梯子,缓和一下矛盾,没想到周桓王却自视高大,未能以礼相待,这下周王室与郑公的矛盾更深了。可以说,后面发生的事,周桓王责不可免。
第五和第六句,写了周郑交恶的进一步发展,郑庄公与鲁国私下交换了两块田地,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两块地,而是周天子赐给诸侯的,是专门用于诸侯朝见周王时的汤沐邑。郑鲁两国私下交换,一是表达了对周王的轻视,二是便于自己管理,增强各自的实力。
第七句,叙事没有接着写周王与郑庄公,而是插叙了一件鲁国的轼君事件。
鲁国公子翚认为鲁隐公的弟弟允是鲁惠公的嫡子,却没有继承郡位,是不安定因素,现在他的势力又很强大,己经威胁到鲁隐公的君位,劝鲁隐公趁早杀了他,以绝后患,但鲁稳公没答应,公子翚就害怕自己的这个主意外泄,被报复,因此他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鲁隐公,立鲁稳公的弟弟为鲁桓公,成为鲁桓公登上郡位的功臣,这又例证了这一时期纲纪全无,此后,巨轼郡的事件频繁发生。
最后一句,又回过头来写了周郑交恶的高潮,周郑繻葛之战。周桓王与郑庄公发生了直接对抗,结果周桓王还打输了,被郑国祝聃射中肩膀,周王的衰弱一览无余地展示于天下,自此周王威严一落千丈,各诸侯再也不把周王放在眼里,郑国也自此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仅仅一百来字,交待了这么多内容,却叙事清楚,令人叫绝,无怪乎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可以结合《左传》一起看,各有各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