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四则。
1、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说好话,装出好面孔,搬动两脚,扮成一副恭敬的好样子,求取悦于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心怨其人,藏匿不外露,仍与之为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态度极其恭顺;左丘明认为这样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怨恨一个人,表面上却与他继续交往;左丘明认为这样的行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左丘明,鲁国太史,相传为《左传》的作者。孔子对他很推崇。
“足恭”指态度过于恭顺。“巧言”、“令色”、“足恭”这三件事,全部都是外在的,而没有内在的,这就会变得非常虚伪,好像专门做表面功夫。
在生活上,与人有嫌隙时,就要把话说清楚。如表面装作不在意,实则心里很在意,这也是“匿怨而友其人”。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所以要提醒自己,经常与别人沟通,把问题解决,以后继续来往。
傅佩荣:真诚是由内而发的力量
整部《论语》用两个字来概括,即“真诚”。只有在真诚时,才有可能从内而发,感觉到向善的力量在自我要求。如果过于考虑外在的各种情况,就难以真诚,往往为了外在的目的而讨好别人,虚与委蛇。一旦习惯了这种思考方式以后,就会觉得与自己愈来愈疏远,最后只关注别人如何看自己。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是鲁国太史。他所作的《左传》《国语》我们都早闻其名,他既是伟大的史学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孔子和他是彼此欣赏的,所以从这则里面,我们能看到孔子对自己和左丘明两人共同的立场和观点的阐述,而且可以明显看出孔子对左丘明的推崇。他把左丘明放在自己之前,说到自己的看法,用的是“亦”字以示附和。
机巧的言语、和蔼的神色、过分的恭敬;隐藏自己对别人的怨恨表面上去和这个人显示友好--这两种都是表里不一、口蜜腹剑的表现,两种行为,都是贤者耻于为之的。联想起上一则说的“直率、真实”的品德,直率、真实、坦荡,才是仁人君子对人对事应该具备的态度。
4、弘丹学习心得
我们学习《论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孔子是非常强调“真诚”的情感,他希望人与人之间是坦诚相待,内外合一。
他不喜欢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内心一套,外在一套的人。
在【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这句话绝不是说巧言令色就没有仁心,而是针对缺乏“真诚的心意”(仁)来说少了真诚就无法自觉,真诚的目的是为了自觉,让内外合一,让自己经常警觉到:我是主体,我是一个人,我在说话,我在做事,我在显露表情,我表面在微笑时,心里不可以无动于衷。
要以诚待人,真心相待,而不只是表面上的热情和熟络。有些人,天生自来熟,在社交场合,习惯说很多客套话,而心里却完全没有感觉,只是把别人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所以对工具非常照顾(巧言令色);等到事成后,再见面时,就不认为对方还有任何用处。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容易互相利用,缺乏真诚的情感。
在生活中,我也有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谁都很熟络,和谁都很亲切。他们擅长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做一些表面的热情,但是,他们并没有真心来与你交流,像戴着一副面具,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热情,一样的客套话。他们虽然看着与很多人都熟络,但,真正交心的可能没有几个。
语言是用来交流和交心的,一个人是否是真诚的,是很容易就看得出来的。当你主动地与别人交心,他也会与你交心,当你只是言语上的熟络,对方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真诚,巧言令色是不可能换来真挚的友谊的。
后半句,明明心里面怨恨这个人,却还和他交朋友。这其实就是内外不一。明明不喜欢这个人,却还要装出喜欢这个人。
但在现代社会,真要做到不喜欢一个人,就跟其断交,其实是很难的。我觉得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人,可以做到不要跟其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