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于高淳老街
01
自从有了宝宝之后,每次出门都得算着时间,因为要赶紧回来给宝宝喂奶,所以,如果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我一般不会出门,会呆在家里带娃。
1月15日,是高淳地方文化研究协会第三届年会召开的日子。之前因为孕期不便,研究会举办的几次活动我都没有参加,这次在接到通知的时候,我决定参加。
从2014年的成立到现在,研究会已经走过了三年的时间。对于高淳地方文化很多不懂的地方,我就会在会员群里咨询,可以说,高淳地方文化研究协会是我了解高淳,走进高淳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天地。
在如今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快餐式“文化”盛行的今天,有这样一批热爱高淳文化,热爱家乡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去挖掘、研究、记录与传播地方传统文化。
自筹资金,出版各类高淳地方文化书籍14部,对于那些遭到破坏即将消失的古寺古镇等遗址,积极进行保护与宣传。
年会上,每一位到场的会员都获赠了所出版的《三湖诗刊》四本及《高淳地方文化》第四辑、《老街故事》、《抗洪故事》、《邢鹤传奇》四本书。
年会结束后,在等待106路公交车的我,正好遇到了一同参加年会王永建先生,于是在车上,我们聊了起来。
02
因为我到会的时间迟了一些,错过了南京大学张新木教授的重要发言,王永建先生就和我分享了他听到的比较有感触的一句话。
“现在,很多地方在地理上已经消失了,它只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这句话打动了我的内心,所以印象深刻。之所以会说这句话,是张教授在经过游子山到淳溪镇的途中,发现很多地方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和儿时的的记忆已经完全不同。
“知道吗,这儿原来是一座小山。”
建
一阵悲凉。
摄影:旷惠民
03
我喜欢看腾讯的纪实图片故事栏目《活着》和《中国人的一天》,公众号里推送的每一篇图文我都看。
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在这里,传递现实呼声,谋求社会福祉已触手可及。这段话是《活着》栏目的宣传语。
如文所言,通过《活着》栏目,我看到了各行各业,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人的生活与故事,看到了发展中的中国那背后的忧愁与付出的代价,世间万象,喜怒哀乐无不包罗。
12月16日,一期《千年古镇永沉江底,新居难抹忧愁困惑》,通过摄影师旷惠民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湘西托口古镇从繁华到寂静、从消亡到转世的过程。
因水电站建设,托口古镇被迫移民搬迁,从2009年至2016年,这八年来,摄影师旷惠民前后三十多次前往托口,用相机记录这个古镇的搬迁与消亡,记录下古老生活方式的破碎、繁华河街集市的衰落、众多豪宅大院和宗祠庙宇的破败,以及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与习俗。
摄影:旷惠民
记录,是托口古镇的幸运,也是它的不幸。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影像去追述与回忆曾经的生活,不幸的是,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留住回忆。
全国各地,因为各种各样的工程而拆掉的知名或不知名的古村落数不胜数,现代城市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古镇古村、遗址的消亡,是一些传统民俗文化的渐渐消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过去十年,全国每天消失80个自然村。
绚丽的霓虹灯,宽阔的马路,高楼大厦,路上奔跑的汽车,是小时候的我们,曾经向往的城市生活。如今,曾经繁盛的村庄大都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还能回得去吗?
是不是发展的代价就是如此?我,不得而知。除了独自慨叹,我能做的并不多。此刻,我又想到张新木教授的那句话,很多地方在地理上已经消失了,它只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想,若干年后,随着上一辈人的老去,一同消失的,还有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