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在《教学勇气》在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显明一书中提出教与学的悖论原理,并通过这一原理来解释教与学的分离现象。他是这样讲的,“悖论原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方式。它是一面透镜,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促成优良教学的个性与人格有更多的认识。”
人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能力,不断实现自我成长的。帕尔默在书中介绍了教师工作坊的方法来促进教师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吸取教学实践中的失败教训。相对于成功的教学,我们其实可以在教学失败中吸取更多的教训,也正是善于向错误学习才使我们真正变得智慧起来。我们不妨看看帕尔默在书中的一个例子,了解一下美国教师的苦恼。
“特别是三个女孩做出初中生的行为,来回传纸条,完全不理会我派发的讨论材料,无论我讲课还是讨论,她们只顾聊天,面对我和其他同学的的批评只是滴溜溜地转动眼睛,或做些类似的小动作。整堂课都让我烦恼……”作为一个美国老师,他已经多次重新回味和体验这一痛苦的插曲。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此时,更多的可能是无可奈何!我们会指责现在学生怎么啦?然而,只有当我们愿意更深入地反省那些易使我们受伤害的动态过程,我们才会对自己的身份有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着手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当我们越是理解教与学的悖论,理解课堂,理解学生,就越能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是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改变——从自己开始。当我们越是理解教与学的悖论,理解课堂,理解学生,就越能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是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改变——从自己开始。
优秀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技术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要寻找途径引导创造性张力。“悖论就是这种张力的别称,是整体把握对立面的一种方式,是创造某种保持我们警觉的电荷。”
这个空间既有界限又开放。我们的教学资料、主题和目标是预设的,有界限的,但是课堂师生的精神是开放的,可能有无数个路径达到终点,存在无限的开放,生成。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敏感。
这个空间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开放导致有未知的探索,有分享的愉快,有深入的恐惧。课堂维持动静的交替起伏变化,有助于师生科学用脑,资料的不断填充和支持,用来克服逃避和肤浅。
这个空间欢迎沉默也鼓励争论。帕尔默告诉我们:沉默是一种深层次地学习,是一种自我表达,是一种反思的机会;讨论过程中的沉默、观点形成时的沉默,问题提出但没有引起即刻回应的那种沉默都非常有价值。
这个空间既支持学生独处沉思,内心独处的保护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
这个空间既尊重学生围绕检验并纠正真理的“小故事”,又鼓励教师用重视传统和纪律的“大故事”智慧地对小故事进行再构造,服务于大故事。
一位本科毕业的年青教师曾苦恼地抱怨,为什么我教不过一个中师生?我知道这位老师的情况,他工作也够敬业了,和学生也能打成一片,平时教研课也上得漂亮,评教什么的也都说得头头是道,也写得一手好文章,文学的和教学的都有……可一说到考试,就触到了软肋。是的,无论他平时的表现是如何优秀,就是考试说不起硬话,人在学校里也总觉得抬不起头。教书这个行道,特别是在要求应试和应试成绩评比中,成绩才是硬道理。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老师,首先要教学成绩这个“硬件”硬,在学校说话才有分量,要不很难有出头之日。学校也一样,所谓名校,首先是要成绩好,升学率高,才能谈素质教育搞得好;空谈素质教育而不谈升学成绩,只不过是自我安慰地。吹肥皂泡而已。
回到刚才的问题,按常理,本科生肯定比中师生专业。学校里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书读得多的人教书不一定行,辛勤的园丁敌教不过“懒”教师……终于有一天,我读到这样的一段话,“专业水平分三个层次,专业知识是最低的层次,然后是专业能力,最高的是专业见解。”本科生教不过中师生,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见解都很高,但问题出在专业能力上。专业能力仿佛扁担,中间一断,两头皆滑。
为此,有很多教与学方面的问题值得思索。
现实中,发现“教”与“学”,原本是一对很矛盾的关系。为嘛这么说呢?你看,老师或家长,教的越细致、越生动、越透彻,倒过来必定使孩子越容易获得知识、越轻松明白道理。这岂不是很好?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最佳的结果,或是最高的追求。教育孩子不是驾校培训学员,只要能过关就行。教的太到位,其代价是孩子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变弱,也无再创新的实力和习惯。
打个比方吧,就像单位组织爬山,我们有幸遇到一位非常好的教练,他告诉大家到哪要特别小心、在哪可以快速通过、最难爬的地方该怎么处理、全程如何分配体力,等等。这样一来,此次登山活动自然容易成功,但再下一次登山,若缺少教练的指导,大家可能会心茫然。因为好教练剥夺了大家思考、判断、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机会。打个比方吧,就像单位组织爬山,我们有幸遇到一位非常好的教练,他告诉大家到哪要特别小心、在哪可以快速通过、最难爬的地方该怎么处理、全程如何分配体力,等等。这样一来,此次登山活动自然容易成功,但再下一次登山,若缺少教练的指导,大家可能会心茫然。因为好教练剥夺了大家思考、判断、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机会。教育的最高境界乃是让学生变得擅长学习,并且生出再创造的本事。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齐根上越学越不依赖老师,越学越擅长学习呢?简而概之,就是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动脑筋一点一点啃,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比较慢,但因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被发动起来了,脑子开始运转,故学习会先慢而后快,脑子越转越灵。再回到孩子们日常的学习,先拿语文来说,教与学,学生自学应该占90%以上的时间。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加上老师适当的讲解,语文水平就会提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很多草根作家(贾平凹、陈忠实、莫言)仅靠个人大量的读和写,就成了名家。语文如果纯粹靠老师讲,那就会失去自我,越学越没底了。英语更是如此,学生大量的背诵、记忆、阅读才是关键,老师的最大作用是督导这个进程,英语的讲,根本替代不了孩子的学。再看数学,让学生自学,自己思考、琢磨、钻研,慢慢数学脑子越用越活,且伴生出灵活丰富的创造力。假如孩子稍有不会,家长老师赶紧给讲,而且是掰开揉碎地讲、举一反三地讲,这等于娃娃爬山吃力,马上用滑竿抬起走,越抬腿越软。让孩子自学,并不是放任孩子自己去学,而是从更高层面,训练孩子自主学习研究的真本事。这其实是教育的更高挑战。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让我们一起减轻悖论带来的不痛快,让大家都能享受到教和学的乐趣。学校的老师们,不要强调教育方面家长要负大部分责任,而是告诉他们他们在哪些范围内能够负责任,起作用,不要把教育孩子变成了教育家长;家长也不要说教育都是学校的事,不然要学校干嘛?正如你一个人应对一个孩子都有心力交瘁之感,想想那个要面对30多个甚至70多个学生的老师要如何生存下去吧!社会不要出现问题就一面倒的指责家长或学校或老师,大厦将倾,那也非一日之功,而舆论会让妖风阵起,反而解决不了问题。帕尔默告诉了如何利用教与学的悖论来解决实际中教与学,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