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七八】尽性知命之学
问:「夭寿不贰。」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知命之学。」
佐藤一斋云:“陈几亭(龙正)疑此条曰:‘向说夭寿不贰,属困知勉行(第一三四条)。此又言尽性至命,仍与朱子符,与己说歧矣。”愚案:陈氏之言似是而非。文成尝言,竖说横说,工夫一般(第一O二条),则固未必拘拘乎同并,且此说亦未尝与前说相歧。此学,皆尽性至命之学。困知,困知此也;勉行,勉行此也。至其成功,则与圣人无异。但今方着功,故谓之学耳。”
【译文】
问怎么理解“夭寿不二”。
先生说:“做学问的功夫,可以把一切的声名、利禄、嗜好等抛诸脑后,然而,若仍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存留在心,就一定会有融会贯通不到之处。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能把生死看透,此心全体方是畅通无阻,才是尽性知命的学问。”
释疑:
“生死,是生身命根上带来的,故不易去”。同样道理,"食、色"也是生身必有的,也是难克制。如果能克制,人生就轻松很多、开阔很多。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寿夭不二”原是自然无为,不易之易,究竟本来,但人们因私欲阻隔,执着于寿夭是二,所以别带挂念着宁寿不夭,喜寿恐夭,以至于执着其中。这个念头源于禀赋,所以不易去除。故阳明先生说做工夫要“如猫捕鼠,如鸡覆卵”;“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不下个狠心(立定志向),如何识得?若于此处看得破,即是寿夭不二,即是明心见性,即是尽性知天知命。
阳明先生这里讲了一个体会,很重要:人是怎么与天合一的呢?是“融释”而合一的。“融”是化,“释”是无。如果我还有一点点东西,有一点点执着,有一点点不能撒手的,我就还有障碍,就不能“融释”,也就不能与天合一。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别被生死念头绊住,你要把生死看得破、透得过,才能够去掉你心本体上的遮蔽,使心体全面解放、自由自觉地运行,这才是尽心知命的功夫。阳明先生的“学”,是功夫的意思。
批注:
①天寿不贰。参看第六条,注四。
语指《孟子,尽心篇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第一章)
②尽性知命。《易经·说卦传》第一章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③陈龙正曰:“向说夭寿不贰,属困知勉行(见第134条),此又言尽性至命,仍与朱子符,与己说歧矣。”(《阳明要书》)佐藤一斋释曰:“陈氏之言,似是而非,文成尝曰:‘竖说横说,工夫一般。’则固未必拘拘乎同异。且此说亦未尝与前说相歧。此学,皆尽性至命之学。困知,困知此也;勉行,勉行此也。至其成功,则与圣人无异,但今方著功,故谓之学耳。“(《传习录栏外书》第.一一七页)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