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为这本书在读书会的书目单上,我想自己也许很难会静下来看这本《无声告白》,打开书只阅读了几页,就被作者细腻清新的文笔、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弥漫在书中的安静却又异常沉重的氛围所吸引。三十多年前的美国,安静得连树叶落地地上的声音都听得清楚的小镇上,住在一片广阔纯净湖水边的一家人,虽然生于长于这片多种族融合的热土上,操着与白种人无异的美语口音,过着当地人的习俗节日,却始终因为父亲的“黄皮肤”,被一道无形的墙隔离在当地人的生活圈之外。
父亲詹姆斯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第一代移民的宿命是只能处在社会底层,靠出卖体力讨生活。本以为詹姆斯长大成人之后也能与混迹于厨娘、修理工的孩子为伍,但是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一路保持学霸模式,进入哈佛大学,直到差一点取得终身教授的职位。母亲玛丽琳不自觉地背负着自己母亲对她的期望,希冀遇到优秀的哈佛男人,开启快乐无忧的人生模式,却阴错阳差地顺应爱情的召唤,成为了三个孩子的母亲——一名典型的家庭妇女。正是背负着对各自父母不完美人生的愧疚,盲目地认为牺牲自己的意愿来成全他们就能弥补他们的缺憾,引导着詹姆斯和玛丽琳不自觉地将这些感受投射到子女的身上。
书中的孩子们虽然都享受着来自父母的照顾,却仿佛生活在远离人群的孤岛上。姐姐莉迪亚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作为长女,也担负起了母亲年轻时的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母亲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放在了莉迪亚身上。而哥哥内斯,作为长子,冷眼旁观父母多年来平静生活下的纠纷和烦恼,他极度厌恶父母对莉迪亚的重视,一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想马上一走了之,甚至躲到外太空里面去离父母越远越好,而另一方面他也极力争取父母的爱,并且深切的爱着自己的妹妹。当他怀疑是邻居家的男孩杰克造成莉迪亚的死后,他拼尽全力要以男人的方式为妹妹复仇。无论怎样,内斯已经成为一个可以离开家独立生活的青年,小女儿汉娜在这个家庭中是完全被忽视的人,好像从来只生活在餐桌下面,透过桌布观察家人的鞋子,就像一只被人施舍关注的宠物狗。
通篇小说读起来,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那股深沉的、羞于表达或者说被忽视的爱,像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钝痛,弥漫在书中人物的周围。母亲玛丽琳愤怒于自己的母亲否定她的婚姻选择,从而选择拒绝与母亲见面,直到母亲过世;小女儿汉娜在姐姐莉迪亚溺水而亡之后,晚上偷偷跑到湖边去,模仿姐姐漂浮在小船上的感觉,只有这样才感觉与姐姐的距离如此之近。每当亲人离世,在世的人甚至有通过死亡去认同过世的人的想法,也许,汉娜在躺在码头的木板上时,也会产生这股冲动。
被盲目的爱牵引着,去追寻另外一种可能并不存在的生活,在现实中碰壁,就去寻找其他的解脱方式。幼小的莉迪亚经历母亲突然失踪,幼小的心灵中对于失去母亲的生活充满恐惧,从而在她心中留下这样的念头,她要无限度的满足母亲的一切愿望,只求母亲能留在自己身边。正是这份盲目的爱,让她像提线木偶一样无条件遵从母亲设定的路径,但是这份压抑自己、成全母亲的念头,像吸血鬼一样逐渐吸干了她的生命热情。就像书中的隐喻,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而这份反作用力如果死神的手一样死死抓住这个年轻的生命,把她推向冰冷的湖边。
莉迪亚的悲剧在于,她终其一生都在迎合父母,成为自己的愿望在父母的双重压制下被彻底埋葬。父母对于莉迪亚施展无形的大手,想是操纵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试图让她准时起床、保持微笑、对一切人友善、学业突出,莉迪亚无从表达内心的愤怒,父母永不停息的对她说,“你应该”、“你可以”,相当于把她内心的声音连根拔除,她没有自我,也不敢流露出真实的情绪,即使在发现了父亲的婚外情之后,内心积攒了满腔愤怒之后,她仍然在家人面前露出一场灿烂的微笑。想想这个场景就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