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中午好!
感谢大家牺牲了休息时间,来到天涯海角,参与这么一个论坛,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对地方文化的梳理和发展各抒己见,对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首先,我来抛砖引玉,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天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三亚,天涯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就具备代表性。三亚在民国以前属崖州地带,大家注意了,这其中崖州的崖字,跟天涯的涯字不是同一个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字根,那也念做厓,这就是基础字,其它两个字都是从这个字衍生出来的。就像交叉的叉字,左边加木字旁,就是树杈,左边加金字旁,就是金钗之钗,左边加水字旁,就是河叉之汊,左边加衣字旁,就是裤衩之衩。厓字也一样,本义在说文里就是高边的意思,即水之边,山之峻高者。从字形可以看得出,它其实就是一个象形字。从这字根基础延绅开来,加山字旁,就是悬崖,加水旁,就是水岸。天涯海角之意,即已到尽头,此处再无路可走的意思,因而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就是官员到了三亚都不敢进天涯海角,这是从传统文化中一种低俗意义影响下的心态。所以两个涯的意思是相等的,都是边缘的意思。当然,再加目字,这睚就是眼角的意思,隔了一个鼻梁,左右眼睛就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已经不是咫尺天涯,可以说是一寸天涯、两寸天涯了。虽然长期处于分居状态,不能对视,却和谐共生,将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再回归这个意思,三亚最早的地方是崖州,其意思也是中国最边远的一个州,往南再无路可走。汉书记载:汉武帝置地居海中,厓岸出珠,故曰珠厓。这就是崖州最早的出处。后来南朝萧梁大同年间,在海南正式设立了崖州,虽然地点还不在三亚,也因为他的偏远,就不光成为地理概念,更多成为一个文化概念,古来如此。在中原王朝的心中,天涯之地,就是边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或者汉人一路南迁再无路可走便只有在这里扎下的根来的地方。因而在历史上,崖州就带有很荒凉很悲凄落寞的色彩,唐朝宰相杨炎在流放的路上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崖州就是这样,就成了朝廷官员的流放地,流放至此,都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因而天涯文化在中世纪也是有一重淡淡的感伤色彩。同时,他们来到时,跟所有迁徙到这里的先民一样,都只能随遇而安,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好好生活;况且,这地方也确实是物质富足,因而先民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培育出一种极豁达的心态、知天达命的情怀。同时,因为海岛环境,就这么大一个空间,各民族和汉族各民系人群在这里只有和平共存,才能共同发展,使得这地方就具备很强的包容心理。不光黎苗回汉,在汉族人群有,就有闽南人、儋州人、军话人群、客家话人群、蛋家话人群,军话人群,迈话人群等等,各人群带来自成文化体系,使得天涯文化相当地丰富。
同时,海洋又是开放的,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清新异域风情,使得天涯文化又有了更多的点缀;同时,这沿海的人群也跟着走出去,这就是华侨群体的兴起。大家突破了这天涯的界限,使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中国的文明进程有了很大的推动力,加速让中国由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型,国家经济重心也渐渐就转向了沿海地带。我们所处的地方,由以前所谓的穷山恶水,一下变成了金山银水,全国各地的人群都络绎而来,而这天涯之地,同样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接纳着各地人群,同时也吸收了各地文化。如今,三亚诸如旅游文化、休闲文化、时尚文化,以及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都在三亚能扎下根来,与传统的地方文化相辅相成,使天涯文化的内涵得到无限拓展。从这方面来说,天涯文化就是一种极其积极的,开放的,包容的文化形态,它的核心价值是进取的,所以,如何传承好这文化,就是大家好好研讨的课题。三亚目前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对基础文化大大忽略了,投入很少,这很值得我们探讨。
这就是我的意见,欢迎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地方文化或天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看法。
2017年3月28日
附:
第四期人文地理论坛——“天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月18日在天涯海角成功举办
3月18日,由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组织的三亚文化界三十余人来到天涯海角景区,针对“天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对天涯文化的来龙去脉,三亚文化的发展的形态、发展状况、发展方向、传承与创新等,都做了讨论和总结。尤其对天涯海角景区的文化建设,以及主题内涵的丰富和提升,给予了极富建设性的思路,让这次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
参与讨论的除市人文地理学会会长萧烟,还有原省作协副主席杜光辉、市作协副主席杜光华、电影投资人唐精蓉、时尚文化促进会李蔓祺、《三亚湾》文艺创办人陆小华、城市文化促进会黄成奡,以及其他大学教师、专家学者、作家诗人等。研讨会展开前,一行人也到了天涯区的文门村展开采风,然后参观了天涯海角景区的非物质文化长廊、文化苑、圣旨博物馆等,并且联合时尚文化促进会在景区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黎族服装走秀。大家对照传统黎族文化和现代景区兼容的各类文化形态,碰撞出了更多的火花。
这是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展开的众多“人文地理论坛”中的一次,萧烟跟参与者约定,在不同媒介将这一主题继续展开探讨,为地方文化的良性发展添砖加瓦,为实现“文化兴邦”这一目标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
http://a.hinews.cn/v_page.php?id=1257040&from=singlemessage
以下,为部分嘉宾的发言集萃:
史克锋(天涯海角风景区文化苑经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在春意盎然的三月,天涯海角迎来各位尊贵的客人。大家不辞辛苦,兴致勃勃地来景区考察指导,为天涯文化的发展现场把脉,献计献策,令我们十分感动。在此,我谨代表天涯海角游览区向前来参观研讨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天涯海角游览区是一家以天涯文化为主题文化的景区。景区自1984年开园以来,经过30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国家旅游名片,海南旅游的标志性景区,三亚的地理、文化坐标。景区在发展的同时,却遇到了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有些游客说天涯海角就两块石头,不来天涯海角遗憾终身,来了天涯海角终生遗憾。游客的缺憾反映了天涯海角游览区在文化挖掘上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来挖掘和研究天涯文化,解析天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厘理天涯文化历史发展脉络,探索天涯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把研究成果融入到景区建设工作中,孵化出文化旅游项目,为景区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力和推动力,以促进景区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在探索天涯文化的路上,我们始终在努力。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旅游界的各位同仁一直在不懈的探索。天涯海角游览区也举办了多次的理论研讨会,推出了天涯非物质文化长廊、火车观光等项目,举办了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诗词朗诵会、书画比赛、诗词楹联征集、天涯诗词背诵等较大型活动。今年我们计划选出一些名人书画作品,开发一段长约1公里的天涯诗词书画墙,供游客观赏。我们还和三亚非遗保护中心合作,计划把天涯海角的民间故事、黎族分姓分支仪式申遗,深挖天涯历史内涵,做活历史文化项目。但是这些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各位专家相聚天涯,献计献策,对推进天涯文化研讨意义重大,对天涯海角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文化助力。今后,天涯海角景区要积极举办类似活动,借助外智,博采众长,采撷对景区旅游发展有益的研究成果,并最终转化为企业成果,推动天涯海角文化景区的建设。我相信,有了各位专家的智慧和景区的共同努力,天涯文化在天涯海角游览区将会大放异彩!最后,预祝本次天涯文化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杜光华(军旅作家,三亚市作协副主席)
我很高兴今天来到天涯海角景区,参加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组织的“天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讨论研讨会”。今天咱们三亚市各界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作家诗人共聚一堂参加这次研讨会,我感到非常高兴。我谨代表三亚市作家协会预祝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近几年来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李鸿新会长多次组织过各种文学、研讨、文化发展,对三亚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也代表三亚市作家协会予以点赞。
借此机会,我也对天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们天涯文化有着厚重悠远的历史,大家最熟知的就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流放文化,还有黄道婆、冼夫人、鉴真东渡……这都是历史性的,值得我们去传承、去研究。近代的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者和郭沫若等名人来天涯海角所做的诗文,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今天探讨的这个题目也是非常深厚和博大的,这就需要我们各个专家学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我来三亚三十多年,至少来过天涯海角五十次以上,亲眼见证了天涯海角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他们在天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即取得了经济上的效益,也弘扬了我们的天涯文化,得到了中外游客的高度赞扬。今天我对看到的圣旨博物馆感到非常惊讶,博物馆内收藏的圣旨真品之多、内容之丰富,给游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像这种做法值得继续发扬。
我觉得,作为天涯海角风景区,今后应该在天涯的现代文化方面再做一些努力。因为来天涯海角的游人中,既有中老年人和文化学者,又有现代追求时尚与新潮的年轻人,我们应该再多做一些像天涯国际婚礼节这样的活动。比如“追你追到天涯海角,爱你爱到天荒地老”,把年轻人和时尚的文化引入到景区内。同时,建议天涯海角风景区与三亚的其他相关行业联手共同发展三亚的时尚文化和精品旅游。譬如说,追你追到天涯海角了怎么办?然后就从天涯海角坐游艇去到鹿回头,去了解鹿回头的爱情故事。或者,再驱车前往南山寺海上观音去求子求福,了解佛教文化……这样就将旅游与文化融合为一体了,就能够取得旅游与文化相融发展。三亚的旅游业,只有插上文化的翅膀才能走的又高又远。
以上仅是我的个人观点与看法,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请我们在坐的各位专家学者、企业老总及朋友们发表自己更好的、更精辟的观点。谢谢大家。
唐精蓉(电影制片人,已推出《所里》、《请把你的窗户打开》等电影):
作为三亚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涯文化不仅需要挖崛和创新,同时也需要弘扬和经营。三亚赫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立足于本土题材的影视创作,将会在这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杨紫(诗人,“清影诗社”社长)
让石头说话
天涯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大命题。“天涯海角”四个字,自古以来,被广泛运用与书写,众多的诗词文章都给予了它极其丰富的色彩,但终是那么地遥远,那么地静默。
对于天涯海角,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涯”那就是远方,自己的“海角”,那就是诗。
三亚,是天涯是海角,为什么要去景区———天涯海角,因为人们的心里都有诗有远方,或许自己并不察觉,心里的这份情愫。但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那么来到这里,天之涯,海之角,便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与期许的满足。这里的石头是天涯的标识,是海角的说明。没有石头,便没有了涯与角。那么,为什么不让石头说话,让这涯与角的石头来讲述这里的故事、这里的文化,来说出人们心里对诗、对远方的那份感怀与缄默。
天涯石上题字的年号就很有故事。很多年前,我们记得是写“雍正十一年”,今天去看是“雍正丁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街上看到两个不同的物件上,分明写着两个不同年号。那么,这“天涯”两字到底是什么年代写上去的呢?
雍正是1723年登基,开年号为雍正元年,此后雍正二年,雍正三年……按如此记年法,那么“雍正十一年”的记年法,应该是存在的。因为雍正执政十三年,这十一年,在他任期之任,写在“天涯”旁边,应该是有理由的。
“天涯”二字的写作者是程哲,他在崖城任知府期是雍正二年至六年间,第七年便去了广东。所以认为题刻时间为“雍正丁未年”的人的理由是,那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程哲不可能在雍正十一年的时候又回到崖城来写这两个字。认为是后来人在描刻被风雨蚀损的字时,误将“丁未”描成了“十一年”。
按天干地支来排年号,雍正元年是葵卯年,在天干地支的排序中为40。丁未排序在44上,也就是说,雍正四年,便是丁未年。这时程哲恰好正在崖城认职。所以,足以证明“雍正丁未年”才是正确的,理由也很充分。
那么,故事是不是可以这样发生呢?
版本一:一日,时任知府的程哲,信步来到任职管辖区域的海边。面对茫茫大海,心里多有豪情。“我在这天涯之地,谁人知我多少才华,在此不能抒怀”。奋笔写下“天涯”二字。
版本二:程哲是雍正七年去任了广东盐运司运同。盐运司运同出差的机会自然很多,四年后又回来。纵然天涯之路遥远,艰辛。但不是绝对没有这个可能啊。那么程哲站在曾经管辖区域的海边。面对茫茫大海,心里多有感慨。“我曾在这天涯之地,怀有多少的抱负啊,如今时不待我,漫漫之路如这天涯之远啊”。动情之下,写下“天涯”二字。
呵呵,这“天涯”二字,可以引历史考评,历史评说,人生感怀,还有多少的故事可以述说。
当然“天涯海角”不是只有这一块石头,还有那“南天一柱”。导游们喜欢告诉人们,这块石头印在人民币二元钱的背面,摸一摸会发财。南天一柱不是因为印在钱上而存在,而是因为其存在,意象非凡才印在人民币上。那我们可不可以讲这样的一个故事?盘古开天,把一片混沌之气,分成清浊二气。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为使不让这天地之气再次混合,四方各立一柱来支撑。东、西、北四柱不证,这南天一柱可见。这顶天立地之气势,正是我们立身的节气之象啊。是不是可以修正一个导游词,不要那么功利与世俗呢?
我记得天涯海角还有一块石头上刻着“海判南天”。很多人在此不解,大海怎么“判”南天?难道,天有什么错,要让海来评判吗?这不通也无理啊。何况,海是天的印象呢。 其实,这是一个通假字,这个“判”通意“伴”。那么,“海伴南天”便就顺心顺意了。大海与南天相伴,年年岁岁,经久不止,这一份永远不灭的爱情啊。真是要人间多有些“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美好啊。
对于“天涯海角”,我听到很多人都说,有什么好玩的,不就两块石头吗?对,天涯海角正是有这么几块的石头,但它们有故事,会说话,才让我们知道这里的人文与历史。感受是天地、大海、涯角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上的爽悦。
请到天涯海角来吧,这里的石头会说话。
巴哈马
(华北电力大学主级工程师,建筑设计研究专家):
关于“天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畅想
多年来,三亚文化界,对天涯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研讨会的命题“天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感觉非常好。如此厚重的天涯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是摆在当代三亚文化界面前的,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下面,我仅就天涯海角景区的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畅想。
1诗意天涯,浪漫天涯
天涯拥有大量古今名人脍炙人口的诗词,浪漫唯美的佳篇名句。三亚的城市口号“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浓墨重彩的把“浪漫”二字赋予“天涯”,所以天涯景区,更应该在“诗意和浪漫”上大作文章,营造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之前,天涯景区举行了诸如天涯婚庆节,名家天涯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建设了天涯文化馆,旨在营造“诗意浪漫”氛围,但还没有形成常态化,文化馆的展示也还是传统的静态展板展示,比较落伍。
建议:
天涯文化馆的展示,引入动态的多媒体展示模式。设立高清晰大屏幕,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天涯诗词,天涯风光画面+优美的音乐+名家朗读。
婚庆殿堂景区水上教堂周边的水池,建互动喷泉,对对情侣和小朋友与喷泉的互动与嬉戏,形成动态的唯美浪漫画面。
沙滩上设置拍摄婚纱装置道具,如游艇,渔船等,吸引婚纱摄影公司来此拍摄婚纱。常态化的,动态的,沙滩拍摄婚纱场景,形成天涯又一道浪漫唯美画面。
设计精美的天涯风光明信片,设计造型漂亮的天涯邮亭。散落在景区园林里的天涯邮亭,成为天涯一道靓丽的浪漫风景线。
邮亭造型参考样本,英国著名的红房子电话亭。
是否可以邀请央视,中秋之夜在天涯举办一期《朗读者》,朗读天涯诗词,同时举办天涯“朗读亭”开幕典礼,为天涯“朗读亭”造势?
畅想,未来天涯游客都会怀揣一个浪漫的“小愿望”,远在天涯,在天涯“朗读亭”为亲人,恋人,朋友朗读一段喜爱的文字。
朗读亭造型参考样本,透明的亭子,外面设展示屏。人们可以透过玻璃或通过展示屏看到朗读者的表演。
2打造“国家阳台”华彩乐章,天涯景区升级改造的基调,应该是大国风范,皇家气派!
三亚精品旅游城市建设的新思考,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国家阳台”的理念。
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美自然景观的天涯海角,理应成为“国家阳台”的华彩乐章,成为“国家名片!
所以,我认为天涯景区建设,基调不应再拘泥于地域文化,应该上升到“国家阳台”,“国家名片”的高度,展示大国风范,皇家气派!
建议与畅想
从天涯海角广场日月石起至海角石止,沿海岸线建设架高观海平台和观海长廊。立体化的观海平台,观海长廊,亭台楼阁,诗情画意,江山如画,凭海临风,诗和远方……
人们在观海平台凭海临风,一览天涯壮美的海岸线,海阔天空,诗意奔涌!
人们在观海长廊小息,居高欣赏天涯浪漫唯美热带园林,陶醉于鸟语花香!
形成天涯立体化的三条游览线:
1奇石嶙峋壮美的海岸线;
2凭海临风亭台楼阁的观海长廊线;
3鸟语花香唯美浪漫的热带园林线。
不要再拘泥于地域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内涵,二是建筑风格。
例如,现在的睡莲池塘,是否可以利用三亚的气候条件,通过人工干预,实现四季荷花,将朱自清先生的浪漫诗意的荷塘月色美景,移植到天涯呢?
荷塘月色浪漫唯美的诗情画意,荷花池塘精美的古典建筑园林,通过人工干预的四季荷花,在天涯景区得到了升华。
同样,睡莲在三亚也是可以四季盛开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建一座莫奈花园呢?我想同样是可以的,让法国的莫奈花园在天涯得到升华。
同样,天涯观海长廊的建筑,应该是有设计感的,有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建筑风格元素的现代建筑,大气磅礴!
而不能是船型屋,茅草房。
郭婷婷
(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师):
天涯海角景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总结
2017年3月18日,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组织三亚市文化界知名人士及会员,前往天涯海角风景区参加了与天涯海角景区共同举办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研讨会》,会上大家积极踊跃的为景区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景区的文化苑经理对此深表感谢。
现我将研讨会的讨论结果总结如下:
一、天涯海角景区对文化创新做出的努力
1.景区组织召开了多次天涯文化研讨会。
2.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长廊。
3.未来将努力筹建火车观光项目。
4.成功举办了20届国际婚庆节。
5.举办了天涯诗词朗诵会。
6.举办了天涯海角杯书法比赛。
二、天涯海角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景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通过景区打造升级,成为了海南必游景点之一,景区每年接待游客有几百万人次。景区取得的成就,获得了各界人士的称赞,但景区在文化建设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景区文化挖掘不深,主题文化不明显,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景区多以静态景观为主,缺乏游客参与性、景区智能化有待继续加强等。
三、天涯海角景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议
1.景区可与中国神话传说相结合,增加景区的文化魅力,如景区可以利用一片海域介绍、开发“张羽煮海”的动人爱情故事,使其成为景区的一个景点。让游客认为,如果我单身,我来到这里我就会马上找到男朋友、女朋友,如果是情侣或者夫妻,来过这个景点,就预示着我们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景区可在圣旨博物馆的基础上,开发皇宫文化,将资治通鉴等书收入馆中,还可以结合“互联网+”的手段,利用声像等展示博物馆中的内容,每一个藏品还可设置一个二维码,游客通过扫码就可了解藏品的意义。
3.打造景区的宣传口号,如爱情文化可以推出“追你追到天涯海角,爱你爱到地老天荒”,使得夫妻间、情侣间认为,只要来过天涯海角,我们就可以厮守终身。亲情文化可以推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友情文化可以推出“天涯觅知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口号。
4.景区还可通过亲子的夏令营、邀请亲子的电视节目来吸引家庭到景区玩耍,还可引入国学,让孩子学会孝道,这也是亲情产品的一个开发。
5.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①非物质文化长廊中,如陶罐制作,可让游客自己制作,并购买。
②黎锦纺织也可让游客自己织简单的黎锦图案,游客织完可花钱带走。
③景区加入演出活动,增加游客的观赏游玩性。
④景区湖边建设小桥,让游客能够融入的景色中。
6.景区加紧基础设施的建设
①加快景区景点特色小邮箱的建设,游客可以随时随地投递明信片。
②加快景区特色咖啡厅的建设,增加游客的游览时间。咖啡厅建设要具有层次性。
7.景区加快文化产品的开发
①将中国传统爱情文化、黎苗风情文化、婚俗文化与现代时尚婚庆文化相融合,将景区打造成为婚庆文化基地。
②挖掘流放文化,并在景区东部建设一块石头或区域,引入东山再起的概念。
③开展国学讲堂。
④建设中国婚庆文化博物馆,陈列中国婚庆藏品、及展示婚纱等。打造中国婚庆蜜月、结婚纪念日度假基地,并利用口号做好营销,给国内外游客种植蜜月、结婚纪念日非天涯海角不可。
⑤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南海文化,使景区与海上丝路文化与南海文化有机结合。
8.打造“海上升明月”景点,吸引游客晚上来天涯海角赏月,体验海上升明月的意境。
9.有效融合佛教、儒家、道家思想,开发天涯文化。
10.在景区开发名人题词景点,让游客体会历史名人题词、作诗时的意境,还可让游客在此景点作诗,并定期开展诗词文化比赛,如果中奖者,可奖励其终身重游景区的权利。
11.景区应实地调研游客对景区文化产品的心理价位,以增加产品的销量和景区文化的传播。
12.加快智慧景区的建设,完善景区微博、微信、官网等功能的建设和景区搜索引擎的优化。
以上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郭婷婷总结的景区文化传承和创新研讨会的内容及本人的一些拙见。写的不到位、不对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罗桐(外语老师,摄影师,“红学”研究专家):
天涯海角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个旅游热点的景区,天涯海角在整个海南乃至整个中国都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如果有人要问,中国最南端的标志,回答肯定是天涯海角。来到海南旅游的人,如果没有到天涯海角去旅游,一定是巨大的遗憾,甚至整个海南旅游,都是不完整的。
天涯海角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沙滩椰树,和海边的巨石,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果没有,古代官员和文人默客题写的天涯海角,和南天一柱,如果没有近数十年,上至大文豪郭沫若,以及无数的知名文人和官员来这里考察,来这里研究和论证,天涯海角也不可能像如今这样名扬四海。郭沫若纠正了天涯海角,是苏东坡题写的误传,虽然给天涯海角去掉了一个名人的光圈,全让进去,更加名声远扬。未来天涯海角的任何发展,仍然要牢牢抓住文化积淀这根主线。近几年,景区的确牢牢抓住了这根主线。很多人,提议把颂扬天涯海角的诗词,请书法家书写,然后刻石。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贵在精而不在多。必须是精品,也就是,诗词必须好,书法也必须好,一定要摒弃那些粗制滥造的劣质作品,如果那样做,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亵渎了,我们这个景区,只能适得其反,起负面的效果。
天涯海角,不仅要成为人们到海南必到的景点,还要成为人们百来不厌的景区。这一点我们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必须做。例如在景区,平海建造能够凭海临风观尽南海美景的长廊和开放式的有遮阴的平台。设想一下,面向浩瀚的南海,金色的沙滩亭亭玉立,千姿百态的椰树,品一杯醇香的海南咖啡,话语三五好友共赏一壶海南的香茗,欣赏南海的落日,或者在海天一色的夜晚,赏月观星,是何等风流倜傥啊!
当然我们也不要忘记青少年和儿童,在这里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嬉戏玩耍的天地。
这一切还必须进一步夸大景区,有更多的场地才行。如今,紧缺大多数时间,都是游人如织,天天爆满。在下不一定能够利他提到议事日程上。以上的建议,仅供参考而已。
陆小华(三亚市作协副主席,本土代表性作家,《三亚湾》杂志创办人及总编): 在天涯文化中,自唐代开始的谪官流放文化成了天涯文化中重要的成份。当年文人的文学表达,无非是诗词歌赋。流放的天涯的官宦除了带来中原本朝最新最知名的诗词歌赋,也在此流放之地创作出一批反映本土生活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化的传播,一是丰富本土文化;二是带动了本土文人创作水平的提高。
林正焕(海南省兰花协会副会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国学爱好者)
天涯海角作为旅游地标,曾经有很不错的成就,但随着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的拓展,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
传统文化中天涯海角一般都指1边远的地方,特别是指流放的地方,所以有种消极悲凉的意境。也给一些喜欢旅游文化的人以负面感觉。
但传统文化中也强调变,时位不同,唯变能通。现代社会,天涯海角早已不是边远的地方,而是祖国的门户,要有广阔天地,走出门户,才能有大发展,所以,作为旅游地标的天涯海角景区,也必须有新的诠释文化。
比如从儒家观念来说,可由:
天涯无边,海阔天空任飞跃,
地角不动,坚定不移走正道。
从这方面展开,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从佛家覌念来诠释,可用:
天涯浩淼,何处是彼岸,
地角清净,此地可为家。
这样就会给人以踏实的归宿感。
如从道家方面感受,则可用:
为学日益,天涯无极任探索,
行道须损,海角有石存朴素。
这样从新的角度,对天涯海角展开新的诠释,必会给人以新的感受,带动景区以新的发展。
这是本人的看法,是否有益,还望大家不吝批评指正。
李蔓祺(三亚市时尚文化研究会会长,黎族服饰研究开发专家)
当下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中国拥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尤其表现为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面对以工业化、城市化等为特征的社会变迁,这些传统和“非遗”也面临着濒危的处境。尤其是在中国广大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遗”更是存在令人痛心的凋零。如何让这些传统得到复苏,让“非遗”在被利用之中得到保护传承,是当前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责任。
而落户三亚7年的我们,有一份情怀也有一份责任。如何将黎族织锦服饰生活化,时尚化,国际化是我们H6立命以终身的使命。
黎族是海南的世居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和开拓者。他们崇拜自然,崇敬始祖英雄大力神。黎族古老传说中的大力神,是黎族远古先民的化身和黎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力神創造了世間萬物、創造了青山綠水、使大地復蘇、春意盎然。黎民百姓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安居樂業,繁𧗠生息。黎族人民為了永遠紀念大力神的豐功偉績,把他的形象織誘在黎錦上世代相傳,千古流芳。黎族織綿大力神紋樣,造型剛健有力,氣勢磅礡,給人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
在服饰方面,在海南,传统黎族服装中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例如,他直线条的轮廓设计,直线条及几何符号设计还有那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色彩都是独具一格的。不是黎族传统服饰不美而是没有更好去诠释。其实很多国际品牌都能找到黎族服饰的原素,例如,香奈儿,圣罗兰、Ck等。由此可见黎族先民的智慧值值得我们传承弘扬。
为了让黎族服饰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来到海南都会去选择真正属于本土文化的岛服,
我们唯一一家引进英国ColorMeBeautifu简称CMB的扮亮技术及设计理念,来做黎族服饰的发扬创新。为了让黎族织锦符号能漂洋过海,形成强大的辨识度,我们将大力神图样稍作动感的设计,图样设计理念像太陽一樣普照大地保佑人類吉祥平安,使之植物生機盎然。让大家穿上绣有大力图案的衣服不仅是美化形象而且给你力量,保你平安,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精神的诠释。
关于黎服与黎锦,还有很多内涵期待人们去发掘和研究。我们期待更多有激情的人们来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对接,让最炫民族风吹向世界。
王鹏(三亚文化干部)
古老的国际化城市、海上外交贸易城市——三亚
三亚的古代文化形象,一直都是天涯海角古城楼加黎苗村寨,贬官之地。这种形象并不全面,只是三亚形象的一面,另一面这里自西汉以来,便是祖国的南大门,外交贸易的最前沿。翻开崖州志,随处可见外国贡船进港、番街番村建立的记录,看看文物遗址,很多波斯阿拉伯商人商站的生活遗迹,看看今天的三亚,还是有很多南洋风俗的遗存。
今天我们重新挖掘三亚古代外交贸易国际化城市的意义重大,对三亚建设国际化滨海旅游精品城市也有助益。
首先,古代国际化城市的说法是基于史实,基于文物,是有依据的。
其次,古代国际化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然结果。
再次,古代国际化城市为三亚特色小镇建设、古城游开发启发的新的思路。
最后,三亚要摆脱小渔村的不实古代形象,必须大力宣传古代国际化城市在内的历史事实。
如果我们三亚文化界齐心协力,三亚的过去就不是小渔村,三亚的古代仍然是丰富多彩,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让世界认识真正的古三亚,这也是我们这代三亚人的使命。
部分嘉宾发言缺乏记录,以上研讨内容,均收录于《三亚湾》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