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答顾东桥书》的最后一部分,篇幅很长,心得如下:
一是学习的地点,先生认为无论圣人还是普通人,学习修行的地点不在于是茅草土台,还是"明堂"、"辟雍",不管其邻水还是环山,只要是教育人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常,能够让人"存天理",就够了。在今天,此论点能告诫人们不要追求外界物质的享受,而要实现内心的强大。
二是关于"封禅",对这种历史上太平盛世之"盛典",先生竟毫不留情地斥之为"荒诞不经",说是奸佞溜须小人讨好主上的手段,夸张浮华,用来迷惑国君的心,浪费国家财产,是欺天骗人中最无耻的大骗术,为君子所不齿;而写作封禅文章的捉刀手,也该被后人讥笑。
三是再次阐述学生成才的路径首先是道德育成,然后才是"术业有专攻"。这不仅仅是做学问的需要,更是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身体纯洁明澈,精神顺畅,志气通达,那么就能达到元气充沛、血脉流畅了。
四是文中的“拔本塞源”应为对时事的看法,而不是“主张”,如果当作主张解,就是“溯本浚源”,“正本清源”了。阳明先生这一大段议论和论述,说的就是对时事学风正本清源的问题。鉴于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到学者都拔除了先圣学说中的根本教义——天理,阻塞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各种反常现象的出现,不但扰乱了人心,而且污染了社会。所以,阳明先生最后大声疾呼,把正本清源的希望寄托于学生们。"天理在心中,终究不灭,良知的光明,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