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
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知道,“五四运动”是一个转折的改变期,这个时候的思想迎来了重大的改变,而这样重大的改变,从哪里得以体现?这样的改变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但是这样的目的去阅读,才能更好的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
“古今中外交汇、不古不今不中不外”
而对于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莫过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报刊。我仍然记得在初中学习历史的时候关于新青年的描述,在那时的学习是介绍他的办刊时间,以及办刊人物,以及一些固定的思想说法。但是对于新青年的创办背景,还有一些一部分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比如《新青年》是《甲寅》的继承和发展这一个知识点。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我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对《新青年》的了解只停留在课本上对新青年的部分解释。在当时的认知中,只觉得这是一个著名人物临时或者说短时间的实践才得出来的结果,而实际上当我看到《清末民初的思想有人物》中对《甲寅》的细致背景人物介绍才明白,《新青年》的报刊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就出现了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孕育过程。在新青年的6条准则中,大多表现的就是人物关键的思想。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从中了解关键人物的对于现状政治思想的观点,对于社会发展的态度等等。
在清末明初,共和失败的结果为背景,让我们的青年陷入了迷茫之中,这时候的五四运动孕育而生。此时的“文学革命”一呼百应。青年有了新的思想,得到了启蒙。过去的人的思想交织,一代又一代人的突出思想促进着那时候社会的发展。
过去有重大影响人物的思想。总是有一些我们无法探寻到的地方,这并不是说他们有秘密在隐藏,只是他们在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信息可以记录,所以导致我们现在对他们的各种思想的探索也就不那么清晰了。
所以现在在面对到这些人物思想的时候,就出现了现代人的百家争鸣思想的现象。
每一个著名的学家都能从很多的历史材料中找到证据来证明他的思想观点或者说找出我们曾经遗漏的地方。正因为著名作家的卓越之处,所以在同一个点上面的证明会有不同的争论点。当然这更多的是在于我们作为读者没有那么高的哲学教育的时候,这些论证的证据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只不过在有争论的地方,那只能就说是一个指导方向,更多的是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思想和过去人物的了解,同时也是对现如今你拥有的思想做一个差缺补漏。并不是否认你自己的思想观点,只是希望你能从此书中找到更有价值的点,与你自己的思想融合,让自己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